对于生活的记录1500字

2024-06-1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从某种角度来说,读诗、品画、听戏曲,其实是当代人以自己的视角经历前人的生活,体悟那些基于生活却又超乎于生活之上的东西。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有的记录生活的 方式。

  我们现在读到的诗文、看到的书画、听到的戏曲,或多或少都是先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他们所见的景、经历的事、品到的情、领悟的哲思的集合。从某种角度来说,读诗、品画、听戏曲,其实是当代人以自己的视角经历前人的生活,体悟那些基于生活却又超乎于生活之上的东西。小孩子很难萌发记录生活的念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获得自我意识,世界之于他们的样子还很模糊;另一方面,他们来到世上的时间太短,回忆太薄,也从来不需要从过去索取些什么来给现在以慰藉。记录生活的先觉者是大人,尤其是小大人。这群还未褪去稚气的人儿急匆匆地想要融入这个社会,得到除了生理成熟外思想成熟的证明,在他们走进社会的同时,也让社会走近他们。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少年人的孤独在于踩在童年与成年的分界线上。他们一边嗔怪弟妹们的幼稚,一边面对飞速前进的时代不知所措。他们吟诗作词、撰文写信,他们拍摄Vlog、短视频-他们不过想证明自己不是孤岛,他们在寻找人海中的共情者。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记录方式的改变。当单纯的文字记录无法跟上时代快节奏的步调,科技发展加速了媒体革命,更为直接且迅速的记录方式应运而生。摘掉有色眼镜思考,Vlog、短视频这些记录生活的方式的 36出现,和上述所提到的前人的记录方式,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却没有性质上的差异。

  每个人或多或少对某段特定的时光或某个特定的时代有着深深的情思。表哥表姐提到的橘子汽水、PSP游戏机,父母口中的“年味儿”,蒋勋笔下的“母亲用米浆水洗的、带着阳光香气的棉被套儿”,木心诗中的“钥匙精美有样子”的慢慢的从前,都是不同年代的人在过往生活中着色最为好看的片段的缩影。通过语言文字,他们得以在生命中的某个点停下脚步,回头望望,用被时光镀了层金的美好回忆去抵抗当下的不如意,继而更好、更坚定地向前走。少年人用Vlog记录自己的旅行、学习,发表、共享的同时,看到了更多和自己一样勇敢奔向未来的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内心通过视觉和听觉产生共鸣,进而,连通了城市中一座座“孤岛”。

  真正用心记录生活的Vlog是精彩且厚重的,因为短视频下包裹着一颗跳动的、热忱的心。假使缺失了这颗心,Vlog仅以形式轻飘飘地浮于网页里,记录生活仅以博取眼球为目的,而抛弃“生活”这一本真的意义,那形式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价值。

  情感是有重量的,所有以获取某种情感为目的的追求大抵都无法达成所愿。正如以快乐为目的的快乐,同因为望到日出、见到爱人、达成目标所感受的惊喜、兴奋、自豪而产生的快乐,注定有不同的厚度与深度。情感是生活的提炼,因而无法脱离生活实际而存在;形式是内容表的方式,因而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失掉了血和肉的空骨架。因此,为记录而记录的生活是一场舍本逐末的追寻。

  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时代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够选择更多的方式去记录走过的路,又有更多的机会去看身处的社会、所在的世界,挣脱时间与地域的束缚。但他们也是最不幸的,当仪式感遮盖了生活本身,人被自己创造的科技奴役,情感被打薄、格式化,一切轻飘飘地浮在城市上空,亲情、友情、爱情,为了存在而存在于人们只为活着而活着的生活,离脚下的大地愈来愈远。真实的情感走向枯竭,留下华丽的空壳子。这样的未来,还值得被期待吗?

  “城市人的情感很规整,完美地在规划好的轨道上前进。偶然有些脱离轨道的人,站在城市光怪陆离的背景下,觉得自己像是局外人。”就像戏外人看戏中风云变幻一样,清晰地捕捉戏中人物的每一寸微表情和微动作,却因真实经历的缺乏,隔着一道始终闯不过的透光玻璃。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