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仕鸣读后感1600字

2024-06-2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与杨仕鸣读后感【篇一】

王阳明先生这篇文章写于1521年,阳明先生时年50岁,这一年正德皇帝驾崩,世宗登基。王阳明先生在江西,八月份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十二月被封为新建伯。阳明先生在1520年农历九月就开始了致良知学说,在1521年到处讲学。上期分享的《象山文集序》和《答伦彦式书》等文章都是在这一年发表的。

这篇《与杨仕鸣》是他写给学生杨仕鸣的,杨仕鸣和他的哥哥杨毅斋都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广东潮州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杨仕鸣的哥哥去世了,杨仕鸣写信给阳明先生请他帮哥哥写墓志铭,并在信中讨论了致良知的问题。文章是阳明先生的回信,我用白话文翻译了一下,主要内容如下:

阳明先生说:听说你哥哥毅斋去年冬天去世了,坟墓已长草,我很悲伤,但因抱恙在身,就不能帮他写墓志铭了,请你找一个他深交的朋友来写,这样才更会有感而发。你来信谈及良知应按各人的理解每天在自己心上下功夫,去除心中障蔽,扩充心之本体,对此我感到安慰和赞赏。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诚身。如果每天都自我觉察,即使致知功夫还会间断,那只是不成熟而已。仕鸣你体会到致良知的说法和其他先贤有差异,所以心生疑虑。我认为致知二字是孔门正法眼藏,致良知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万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几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即是说致良知是天理,是人意)。所以,明白了致知,才是得道,只有得道了,才是有德。背离致良知的学说,都是异端邪说,虽然世上有很多迷惑,千魔万怪变幻多端,但一遇上致良知就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就像太阳一出,鬼魅魍魉就无所遁形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仕鸣又说:致良知学问是立在空中的,不沾染一点点万物事情,也不容得一丝的增减,如果不这样,就不是合一功夫了(意思是先生的学问已经很恰到好处了,不容得一丝一毫的增减)。阳明先生说:虽然你的话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却是你自己的见解,值得祝贺,但致良知必须在内心上切实用力,不能说说而已,否则也只是议拟仿象,到头来只是一个弄精魄的汉(空学心法的人),虽然这和近世向外格物的人稍有不同,但也是一样有病痛的。诗文词章的功夫,儒者虽然并不荒废,孔子也说有德者必有言,但有言者未必有德。如果刻意在词章上安排和组织,则是为了求胜心而去做,而不是把德行传下去的。先辈也说要求道,但却容易在词章上大做文章,仕鸣既然已知道在致知上下功夫,我在这里一点你就明白了,是瞒不了良知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阳明先生强调了致良知的不要为了致良知而致良知,阳明心学不是落空的学问,要在修炼上狠下功夫。每天都要不断擦拭灰尘,让良知之心越来越明亮,不光是大是大非,即使是小善小恶都能及时觉察,把恶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内心的良知之力才是生命的本源,应正本清源,格物致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提出心即理,后来又提出知行合一,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又提出致良知。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范畴已演变为集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学习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阳明先生更加敬重。他在1519年平定了朱宸濠谋反,却遭到张忠团伙处心积虑的诬陷,可正是这种逆境,却反推了阳明心学的发展,促使他在1520年农历九月始提出了致良知。可以说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自己讲的早期倡导的学说,到了晚年,他主要是提倡讲自己的致良知说。在他五十岁后到五十八岁去世这段期间,基本上他都是只论致良知,可以说致良知是对知行合一说的提升、发展和超越。

阳明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抱恙在身,但仍然不忘记教育学生要时时刻刻致良知。我们应该学习阳明心学的精髓,时刻省查克治,在事上炼,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

与杨仕鸣读后感【篇二】

1.日常行事依良知而行,不可随世事大众,攀附现时世态,确如此,有德日新,业安既富,每日自检,仁者自律,格物致知,持续处事。

2.功夫不合,常生疑虑,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有此二字,遵循此二字,一切顺达,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

3.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格物致知,仕鸣虽不全得,也已足可喜,只要一直实习,不用再多说,自当一勘而破。

圣贤之理都是平常简单的道理,但是也是不容易遵守的道理,若想成仁成仕其实很简单,格物致知,保守内心,不为外事外物所扰,保持初心,做好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保守格物的准则,一切自然而解,我每日三省我心,跟随圣人之心,涤荡内心的尘埃,做简单的事简单的人,心顺了一切就都顺了。

每日一问心得:不担心未发生的事情,相信自然有道,去除可能因素,朝正向前行。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