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如同一杯苦茶,入口虽冷涩,余味却悠长。平凡的人总是嫌其味苦而逃之夭夭。伟大的人对痛苦之茶的品尝趋于情非得已,但终究能逆风前行,不为痛苦所累,反而因苦难成就了自我。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几乎都与痛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如此巨作,竟是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呕心沥血﹑先后历时十八年撰写而成!世人难以想象,司马迁在遭受这般耻辱的酷刑后仍能秉承先父之遗志,坚持著书。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就悲痛欲绝﹑心如死灰,然而道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人怎会与尘俗结伴﹑轻言放弃?在这样伟大的人格面前,泰然处之反而是常态。
司马迁的精神令人赞叹,史铁生的意志也使人动容。在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他患了严重的腿疾,注定后半生都将在轮椅上度过,之后又因瘫痪引发了尿毒症等一系列并发症。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双腿的残疾对于人生刚刚起航的少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少年敏感脆弱的心因此变得狂躁﹑悲恸,但最终一切归于平静。史铁生以文字作为心灵的突破口,细细言说对生命独特的思考与感悟。他的作品救赎了自己,也宽慰了所有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
生命的残缺因痛苦的磨砺而完整,心灵的无依因痛苦的演绎而充实。杜甫之所以成为一代诗圣,正是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面对贵族的骄奢和百姓的贫苦,他悲叹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愁不胜愁,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战争肆虐后的曲江江畔,他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样沉痛的慨叹。早年的仕途不顺使他初次感受世事的艰难,中年至晚年的贬谪与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世的风霜。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百姓凄苦生活的怜悯使这位历尽沧桑的诗人不得不以手代口言表深情,最终成就了被后世赞赏崇敬的一代诗圣。
人生在世,痛苦如影随形。或是亲朋天人永别之痛,或是黍离之悲,我们总不可避免地陷入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深渊。对外界有感知能力的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人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追求快乐,逃离痛苦。这本没有错,但痛苦却是无法避免的。生命的不圆满,首先在于其本身的不圆满。只要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有如月的阴﹑晴﹑圆﹑缺,均是自然之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对此畏惧躲避,无法坦然以对,更无法笑对外界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扰了。但我相信信念决定境遇,眼泪能灌溉出娇艳的花朵,痛苦也能孕育出甜美的果实。
在人生的航行中,痛苦是致命的暗礁,也是助行的暗流。一味地躲避只会加深对它的恐惧和无力之感,我们应迎难而上,战胜痛苦﹑超越痛苦。这时你会发现,痛苦背后是一个更为明媚宏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