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月下醉花阴1600字

2024-12-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古国千年漫漫无际盛开的芳华,红尘滚滚演绎悲欢离合的神话,历史的车轮碾碎落英纷纷,正如那些倾城红颜,有意无意间点缀了一段段青史。琴声悠扬,醉花阴下,卷帘月下,是那佳人悠悠的轻叹,红颜曼袖于历史的字里行间,花败,花开,舞碎了离别……

——题记

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

我竟找不出任何一种花来代表这个女子,她似乎是从未盛放过便已残碎不堪了,却又“抱香枝头”至始至终洁身自好,目下无尘,绝不沦落于俗世的尘埃。忆起葬花时那眉蹙春山,眼颦秋水的忧伤眉眼,忆起那以残花自比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不错,这个一生挣扎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的女子有着梅的高洁,鸢尾的优雅,紫罗兰的忧伤,百合的烂漫,昙花的稍纵即逝,矢车菊的纯净……无论她拥有哪种花的灵魂,都必然是残花。

她并非史书中一笔带过点缀于王侯将相边的红颜,她仅是《红楼梦》中一个虚幻的少女,然而黛玉,这枝孤傲的残花却代表了封建黑暗势力压迫下,为勇敢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而被残忍地扼杀了生命,以及爱情的千千万万少女……

衰落的“清贵之家”出生,幼年丧母,在贾府高傲了不久又死了父亲,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又因天生体弱多病,终日与药锅为伴。那样的生世注定了它悲剧的一生。环境的恶劣,势利使她注定多愁善感,自矜自重,“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在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氛围中,她只得“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她敏感且拥有奇异的文思,生就伶牙俐齿,锋芒毕露,甚至可以说尖酸刻薄。她虽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却清高自矜从不趋炎附势。反而用绝妙的讽刺尖刻地诅咒着,这个看似和乐的大家族揭开假面纱后人与人之间卑劣庸俗的牵绊;反抗着这个虚伪,丑恶的社会,血淋淋的人性对她的迫害。

残花还未盛放便匆匆凋零,正如黛玉的爱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黛玉“读书却不知礼”。她无所顾忌地倾心于初见面便“像是远别重逢一般”的宝玉,自然不是为了取得一个“钟鸣鼎盛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贵妇头衔,她蔑视功名富贵和所谓都是“臭男人”的皇亲国戚。她仅是为了这个在衣锦花团中长大,却任性,放荡不羁,自小追求个性自由的男子的那一句“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她生分了”而“惊喜交集”。她仅是为了这个被贾政惊恐万状的评价为“明日要酿到他弑君弑父”的少年与她流连花间,吟诗作赋而舒展颦蹙的双眉。然而即便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那样的感情,只得积压在心底,无处诉说,无法诉说,“多情女情重愈斟情”,她和宝玉的爱情始终未迎来任何幸福绽放的机会,便在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浪费的争吵,心酸的试探,“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中飞速凋零。

敏感而多疑,甚至可以说狭隘,爱哭,无缘无故耍小姐脾气,不得人心的黛玉早已料到结局了。于是,在“既有宝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的哀叹中,在“奈我薄命何”的自怜中,在坚信“木石之缘”不屑“金玉之论”的反抗中忧伤成疾。

“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贾母一声令下,王熙凤毒设掉包计,被蒙在鼓里的宝玉稀里糊涂完成了“将金配玉”,而悲愤欲绝的黛玉,流着心上的血,眼中的泪,“焚稿断痴情”,“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黛玉终于以自己纯洁的生命,殉了爱情……

黛玉一生以泪洗面,却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以笑来结束了自己哭得一生。我不相信那是悲凉沧桑,看破红尘后的苦笑。我宁愿坚信——

那是残花在生命的最终迎来了她的盛放,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黛玉最后定格的笑容中,人生经历的一切一切萦绕在耳际,宝玉胜过无数句“我爱你”的那句郑重的承诺“你放心”,姐妹们吟诗作赋时在花丛中如透明的涟漪一圈一圈漾开的巧笑声……她用尽全力舒展了残缺的花瓣,盛放了一生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的是是非非……

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