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奇葩魅力泉州16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在中国的东南部有一座可爱而美丽的城市——泉州。  
自从两晋时期第一批中原人怀着“适彼乐土”的激愤与憧憬,踏上这片濒临蔚蓝海洋的土地时,就注定了泉州必将成为古老的中华帝国接纳异域文明的一方热土;自从南朝时期第一艘木船驶向南海诸国时,就注定了泉州人必将成为东西方文明的链接人。  
这里历史悠久,海上交通发达,早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两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素称“海滨邹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泉州又是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每年回乡探亲、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络绎不绝。  
“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北方兵荒马乱,战争不息,民众不堪祸役,大量迁徙南下。”中原民众大规模南迁使泉州人口激增,并且逐渐取代了土著人的地位,成为泉州人的主体。南来的中原人不但给这块蛮荒之地带来了积淀深厚的中原文化,而且祸乱使一批中原人背弃了安土重迁、听天由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勇敢地踏上泉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从此开始了全新的文化创造和人格塑造。  
当你看到了泉州城的“飞天迎宾”城雕,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融流到了这座城市。  
"飞天迎宾"形状极似"南音"中的乐器--洞箫,顶部的"妙音鸟"取意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而底部环绕着欢畅的彩色喷泉,展现了古城英姿焕发、生机盎然。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传,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化融合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泉州十八景,清源山,洛阳桥,安平桥,开元寺``````道之不尽。来泉州旅游的游客不仅饱眼福,更饱口福。这里有极普通而独具特色的小吃,面线糊,土笋冻,海蛎煎,应有尽有。像肉粽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吃一个半天都不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出历史的新辉煌。现如今,泉州有“中国鞋都”晋江,“中国服装名城”石狮``````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  
“安踏”“匹克”“特步”柒牌”``````数不胜数的品牌,像泉水一样涌流。凭借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匹布开始的柒牌事业,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占地数百亩,年销售量700套服饰,每年宣传投入上亿的厂了。再如匹克品牌赞助伊拉克国家队出征2008北京奥运会签约仪式在北京亮马河大酒店隆重举行,匹克正式成为伊拉克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伊拉克奥运健儿将身批匹克“战袍”。这些知名的品牌无不体现泉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走在泉州市中心的大街上,那又是另一番惊骇的感受。两旁的高楼大厦一排排拔地而起,又保存有南国的乡土气息。阔大的广场,夜色阑珊,每个地方的中国银行都是才大气粗的摩天轮,泉州的也不例外。饱经岁月洗礼的古街,有很多古董电和卖古玩的小贩,更加增添了泉州的艺术文化内涵。  
郭沫若在《咏泉州》中写道“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这首诗高度概括了泉州城的发展历史。它将永远砥砺着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民去开创诗一般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