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流言1300字

2024-05-3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社会上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流言,你为什么还信?无论流言本身有多么荒谬与难以自圆其说,有多天马行空与站不住脚,为何总有人信?我觉得是安全感不够,没能力,没资源,就怕遇到突发状况被整得焦头烂额,这个心理状态下,收到的信息越全面越安心,信息越广泛越好,渠道与来源度不重要。

人的一种可悲在于:受到别人流言伤害的人,有时又是听信和传播流言去伤害别人的人。

你是无辜的,又是有罪的。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说:“我们的罪恶顽固不化,我们的悔恨软弱无力……仿佛身无分文的荡子,又吻又咬折磨一个老妓女的乳房。”米兰·昆德拉说:“一切罪恶在实现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被许可了。”流言可以杀死阮玲玉,却杀不死鲁迅,这是说明流言是可怕的也是无奈的。倘若自己一直坚如磐石,对流言又何惧?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不要在意小人对你的议论、诋毁或诽谤,古人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这话没错,当然,这样的智必然是坦然的。否则,心地偏狭的“智者”制造和传播出的流言,怕是还会高人一筹,传之更远。

杀人有罪,流言的卑鄙在于它也可以杀人,却又难以捉到真凶。汪国真先生有言:“流言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生活中有许多听信流言的奥赛罗式的人物,如果我们少做奥赛罗,流言的作用就有限了。”百度词条中对流言的解释是:确认为是没有依据就散布流传开来的话。心理学中说,流言是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归纳来言,流言即是人们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无意识形成、有目的地传播不确切的消息。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差。同样,真相与流言,也往往只隔一线。众口铄金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那个名叫曾参的可怜人,只不幸有位同名的杀人者的存在,所谓三人成虎,第三次来人讲曾参杀人,曾母不得不信以为真了。三人成虎的悲剧,生活中并不鲜闻,由于屡次听到相同的,来自不同人的讯息,往往听者会信以为真。

《吕氏春秋》中“以讹传讹”的时代也许从未走远。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流言较少的环境,却很难找到一个不存在任何流言的环境。因此有时想改变一下环境是必要的,但主要的是适应环境。诚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更多情境下,要想更好地活在这个时代,你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意,顺遂一下时代的意志,尊崇一次环境的法则。

不必向人过多表明你是多么不在乎流言,多做这种表示,恰恰说明你在乎。还是忙那些自己该忙的事吧。当你已忙得无暇喝口水,便自然没有工夫和别人辩白你是否在乎流言了,那才是真正的不在乎。

不必为此不平或委屈。“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的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卡夫卡的这些话语生动地跳跃在我的脑海,因为共鸣,思维发出了欢呼。同时,我清楚地明白,无论什么人,只要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笼罩着你对命运的绝望。但同时,我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正如卡夫卡之言,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他并不是悲剧的,他拥有令人目盲的明亮清晰来观看世界,并且从不自弃。

把心系远方,把目光投向海洋,不斤斤计较一事一时真伪与长短,我们应该有十年之后笑流言的气度。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