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清境美的感染,哲理美的启迪,还包括音乐美的享受。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诗一般的韵味,有乐一样的节奏。激昂时象黄钟长鸣,铿锵作响;委婉时象涧边小溪,曲折蜿蜒;顺畅时象浩荡江水,一泻无阻。例如我们熟悉的课文一一《桂林山水》’ 随意挑出一段,找出一节,读出来都能令人觉得声流情涌,通畅感人。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象老人,象巨象,象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音节对称,语音谐调,三字句和四字句连用、套用,犹如活泼快板,让人在领略“山奇”时感到欢快、喜悦。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衬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人感到象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一L,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由排比、对偶相间的整句和长短不一的散句交错构成。音节整齐、匀称而富有变化;音响起伏、跳跃而使节奏轻快、鲜明。朗诵这段文字,会感到心情激动,通畅顺口,甚至产生自己也真的到了桂林山水之间,在那里嬉戏、徜徉的感觉。语言富于音乐感,是使我们晃如身临其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同学们练写文章,要是注意选词用句,也是可以写出语言和谐,可读性强的文章来的。郑庆余同学写的《藕》就是一例。 《藕》先从外形写起,写到种种吃法,写到荷叶、莲花的风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着流动感。
特别是蒸江米藕、吃生拌藕、。腌蜜饯藕那儿节,写得真象个口齿伶俐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向你倾诉“食藕经”, 这篇文章的乐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第一,它整句、散句交错并用。例如:生藕吃起来,又是一种味儿,新藕上市,买上一段,切成片,薄薄的藕片象雪一样洁白,象冰一样晶莹……每当赤日炎炎当空照的时候,你吃上片藕,水淋淋的,凉丝丝的,又脆又香,满口生津,从心底感到凉快。
这段话长短句交织,整散句互用,既有对称感,’又有跳动性,行文圆润流转,乐感跃然纸上。 第二,从音节上看,字数整齐,疏密有致。读起来自然上口、动听。例如:用糖把藕腌成蜜饯,或是制成藕粉,更是别有风味,苏杭的糖藕,西湖的藕粉,早已驰名中外。
…… 苏轼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赞美西湖荷塘的。盛夏季节,翠叶红花,阵阵清香,人们在荷边散步,倍觉心情舒畅。 小作者显然注意到了音节的整齐、匀称,时而五字句成双,时而六字句成对,时而四字句重现,令你读出来和谐、舒展、娓娓动听。 有的专家说:“一切艺术到精致境界都求逼近音乐”。
我们写《藕》的小作者,才上四年级,远远没有达到“精致的境界”。与《桂林山水》的作者相比,在使用文字的技巧上,只处于初级阶段。然而,这篇《藕》已经显示出小作者对音乐美、节奏美的追求。同时也说明,小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只要注意选词用句的锻炼,就会取得可喜的收获。
应该指出的是:文章的音乐美是以“情”作基础的。只是因为本文主要讲运用语言文字的技法,所以也就没有把 “情感”牵起来,做更复杂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