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锋”致敬1600字

2024-06-2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草书字体“雷锋”映刻在荧屏上,它,似在惋惜,似在感激,又似在自豪,自豪着中华人名共和国崛起的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位伟大的党员,他的名字叫——雷锋。

“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虽然他的童年是一场磨难,年幼丧失父母兄弟,家里一贫如洗,被人随意辱打,手臂被地主婆砍下三刀,成了他难忘的伤疤;但自从他有了成为党的梦想之后,他的生活就一直朝着光明迈进,从儿童团,到共青团,从解放军,到中国共产党。“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原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尽管实现了梦想,但是他的从军生活却是平淡的,电影中的雷锋也向指导员诉苦过,他积极向上,工作认真,连出差都不带回好吃的,喜欢和孩子们玩,但就在这么充满童心,但童年却充满痛苦的人的心里却渴望有战斗任务,在指导员的开导下,他改变观念,指导员送的《毛泽东选集》,成了他每次休息必读的读物,也成了他短暂一生的精神支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指导员的话和《毛泽东选集》让他深深懂得这个思想。从此他开始了帮助他人不留名的为人名服务之路。生活中,他节俭朴实,和队友打篮球中场休息,不喝才1毛5分钱的汽水;仅有的一双袜子破了,不扔掉,补补丁,破一次就补一次,补了几十次都不扔掉,同志们都笑他太小气;休假日,本要治治感冒,却跑到工地上干活,这样,不但带起了工人们的干活热潮,而且将任务提前两小时干完了,当地老大爷问他名字时,他笑而不答,最终闹出了工地错送感谢信给王大力的笑话;下大雨,顶着生病,送一个老大娘和小外孙到祝家庄,连老大娘家门槛都没进,没歇一会儿,没喝一口水,就走了;王大力家乡发大水,他不留名,为灾区捐了100元……雷锋,作为兵里的班长,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督促其他兵不乱向家里要钱,就是这样的他,本着“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信念,将一个兵的精神持续到永远!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后悔,不负疚,他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的想法,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雷锋怎不值得我们向他致敬!时代不断在进步,时光不断在流逝,伴随着那流水般的时间,许多东西都在改变,然而“雷锋精神”却一直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进步,不断深化。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现在的“雷锋”更是成为了“助人为乐、勤俭节约、敬业爱岗、集体主义、钉子精神”等等的积极精神。这样的“雷锋”怎不值得我们向它致敬!英雄不死,精神永存。这样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在鞍钢有这样一名职工,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他就是郭明义。2007年3月5日,鞍山遭遇了一场50年一遇的暴风雪,郭明义下半夜2点钟就动身往采场走。路上的积雪没过膝盖,他几乎是手脚并用地赶到采场。当天值夜班的马文昌说:“老郭是我看到下雪后第一个上山的人”。在郭明义的组织下,除雪工作从早晨4点半开始,连续作战到晚上6点,40公里的主干线全线恢复生产。 2008年5月的一天,郭明义早晨6点来到采场,当他快走到沟底时,发现两个人拿着工具往自己开来的车中偷盗柴油。他大喝一声冲了过去。这两个人从来没看到过这种气势,吓得收起管子想开车跑。郭明义一个箭步冲到车前挡住了去路。并大声说:“要跑,除非你们从我的身上压过去。”两个人被他的神情所震慑,丢下车辆慌忙逃窜。此后,郭明义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任务,每天早晨到了采场走到高处后四下观察,看有没有偷盗情况。有人问郭明义,你就不怕被打?他说,为了矿山的利益我连死都不怕,一个不怕死的人是什么都不会怕的,犯罪分子自然就会怕你。这样的事迹你数也数不清。善心之人,终有回报,在"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郭明义荣登,16年的默默无闻,一下子在世人面前展开,那无数令人感动的时刻,真正诠释了什么是“雷锋”! 

无论是作为新时代诞生的人,还是旧时代的过来人,都会被这个“雷锋”感动。外表的塑造,远不如心灵上的建设;精神的存留,远不如“雷锋”的弘扬。这样的“雷锋”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发扬吗?精神不死,“雷锋”长存。向“雷锋”,致敬!!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