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寒郊,我曾瞥见过梅花炫烂绽放的倩影。凌寒独自开,等待他们的,或是朔风不解意,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命运;或是采花女精心地修缮。最好不过的,是被懂它的人采摘成束,插入瓶中,在冬日的月影中,暗香浮动。
用曾见过画面来写,比喻贴切。
或许,我们皆似这梅花,恣意地开放着,期盼着一双手,挖掘我们的亮处,渴望某个人,上前给我们指点迷津。正如刘翔听从著名教练孙海平的建议后,改练跳栏,最终以他火红的背影,惊艳全世界,证明中国体育的逐步强大;再如竞走冠军陈定,这朵被他人忽视的梅花,却最终幸遇教练孙荔安,终在体坛成为闪耀新星。世间恰多如此,若是没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我们今下又怎能有幸瞥见诸葛英姿雄风、巧夺赤壁?若是没了哈维,我们又怎能在今日使用法拉第在电光火石中研造出的发电机?千里马练就一身本领,更须有伯乐的指点与提拔,恰如懂花人之遇梅,唯有此才能使自身的优点展现。
本段交待了作者的写作主旨,不在于写花,而在于写人。再加上引用和反问等手法丰富内容,增加气势。
而这世间,是不是该有更多伯乐呢?
一个问句,单独成段,引起读者的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宽容、开放的大环境。社会中的人们能用一个包容的心态,开放的思想去发现个体身上的闪光点。恰如泰格尔所言:“不是椎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面对个体,我们要做的不是首先的批判质疑,而是鼓励与宽容。试想,若我们怒气冲冲地一脚踢翻孩子辛苦修搭的沙堡,明日的建筑界会不会少一个贝津铭?若我们猛地关上窗子,喝止仰望星空的少年做些正紧事,那么我们是否扼杀了明日的哥白尼?只有宽容的社会大环境,才能使每个人竭其所长,不至于似陈定般,差点便淹没在众多运动员中。
段首,领起本段。
另外,社会对人的评判标准更不该是整齐划一,应在创新中关注个体的独特个性,这样千里马才不会被淹没。正如哈佛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便是伯乐培养千里马的摇篮。其内容有:“看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香蕉的发展历史”,“翅膀的历史”等等,不囿于现在流行的专业,是不是更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呢?
运用过渡词,让文章结构清晰。
千年前,苦闷孤寂的青衣诗人陆游痛吟:“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抒发不被重用的苦闷,而今,在日渐宽容开放、伯乐识得千里马的社会中,希望有更多盛开在驿外断桥边的梅花,得人赏识,一展凛冽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