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韩寒的价值”。有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屑说此,“我翻遍全书,却根本看不到它的价值所在。”对此,我组的回应是:其实一事物的价值,并非一定要让你看的出来,或者说如果用你一个人的价值观衡量不出来的事物,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毫无价值。就像“红”极一时的鲁迅,人人都赞扬他对这个时代的冷嘲热讽,但现在不还是有人吵吵要“封杀”鲁迅,甚至我见过一个顺口溜描述现在的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所以鲁迅价值的变化因人而定、因时代而变,看不出韩寒的价值不要紧,否定韩寒现象也不要紧,因为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类。
其次关于韩寒的偏科与作品。韩寒偏科,韩寒低分,但是低分就代表韩寒其人“书读得少,认识不够丰富”?纵观《三重门》这本书,小组里的人都说,如果只是单单学识,韩寒的《三重门》只可能是剽窃的。我组人还是有很多很喜欢韩寒的作品的,但不是痴迷,因为我们能辨别那些作品韩寒写的有意思,哪些是边玩边做的。当别人看到韩寒的天赋、桀骜不驯因而羡慕和痛骂时,却从来不可能想到再怎么有天赋的韩寒,再怎么挂红灯、偏科的韩寒,也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苦读,用挂红灯、偏科来否定韩寒作品的价值,错!网上曾经有人举出一些从来没听过的名字,洋洋洒洒:这些人,足不出户,埋在书海,用心钻研,终成XX奖。读书破万卷你可懂?韩寒他可懂?我们当即反驳:“你怎么知道表面张扬的韩寒从来没读过书?一个只会埋在书海里的人,只是将N多人的想法柔和在一起,他的见解在哪?不过也是,他不会有见解,不从生活中取得的知识也只是行尸走肉!”某某奖项只是证明有一部分人,特别是评委很赞同他或她的作品,当我同他人因某某奖而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作品时,我看不到作者自己的经历、见解,一味的空洞和杂糅,不论别人的赞扬,我就要唾弃,鄙视这种学万恶的周立波扒网上的小段子而呈笑成名的人。
我组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在赞扬贾平凹的真实时,却要责骂韩寒“低俗下流”。
最后就是关于主题“韩寒现象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虽然有一些知名人士的支持、有很多人相信“韩寒现象”可以为传统教育制度作些改变,但是小组经过激烈讨论,得出的结论比较无奈:直白的说,无论“韩寒现象”如何的闹,实际上“韩寒现象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是很小的,我们所能预料的就是“韩寒现象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提示”而非“冲击”。我组认为传统教育制度的改变是很难完美全面的,如果说要大胆创新,对不起,这是影响几代人命运和国家前程的事,创新不能做到大胆,因此基本不会创新;也有人嚷嚷学习国外的教育制度,也是很困难的,环境、人文的不同引发的意外更为危险。所以从大的方面说,“韩寒现象”只是点出了“传统”的弊端:包含教育、社会、经济制度。韩寒和他的现象影响再大,他的指点对于整个体制也是不痛不痒的,总之至今我组只在他的文章里发现“是什么”,而非“怎么做”。
我们只发现了“韩寒现象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提示,但这些提示是否会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最终因此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