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爸爸和他的几个朋友去城郊云舍的“一碗水”休闲屋游玩,我便跟着一起去了。我早就想到那儿去看看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的工艺流程了。
我们来到旅游胜地——云舍民族文化村,只见公路边的几间茅草屋里,几位老伯伯正在一个水池旁不停地摇着什么。爸爸告诉我那就是在“舀”纸。我好奇地问:“怎样才能把纸‘舀’出来呢?”
一位老伯伯告诉我们:造纸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要到山坡上选择比较嫩的山竹,把砍来的山竹去掉竹叶后放进发酵池里,加入水与石灰泡一个月左右;然后把泡软的山竹洗干净放入清水池里继续泡一个月左右;再把山竹放进一个专门打制的石槽里,用脚踩成竹浆,并放入水里去掉粗的杂质,把竹浆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池子里,加入滑水拌匀;最后用特制的竹篱子沉入有竹浆的水池里左右摇匀(这就是“舀”纸),待水漏干就把竹篱子倒过来贴在木板上,轻轻地提起竹篱子,一张薄薄的、嫩黄色的纸便成形了。等纸“舀”完后,用另一块木板将刚才造的纸压平,挤掉水分,四五个小时后把纸五张一帖五张一帖地晒干,就成了一张张土黄色、四开大小的“火纸”了。除了造“火纸”,还可以造农村常用的皮纸等,只不过是要的材料不同罢了。
看着老伯们熟练地造纸,我想中国人真的很聪明。爸爸告诉我:其实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还要有永不言败的信心,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