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点古人的故事1500字

2024-12-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考场作文这种东西,往往有着很明显的年龄特点。比方说,小学生常用的桥段有“五子登科”: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初中作文自然也不甘落后,最常见的便是引经据典。一篇文章下来,杜甫说、李白说、东坡说、易安说……六百多字看完了,偏偏连个“我说”都不见影子。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号人物,写作文从来离不开诸葛亮、刘备、屈原、勾践。语文老师还老夸他“文化底蕴深厚”。你要是写写蓝玉、纳兰容若算你文化底蕴深厚,你写这么几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明星,偏偏还没什么独到见解,算什么能耐?提起项羽就写“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多壮美,在我看来这是输不起的表现,项羽不过是个自负的败者;写到诸葛亮就“鞠躬尽瘁”、“壮志未酬”,我看他对刘备父子的是愚忠,缺了曹操的霸气;写起荆轲就“壮士离去”、“易水送行”,你怎么就不想想个人恐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呢?难道你写作文的目的就是把别人嚼过的馍再嚼一遍?

偏偏语文老师还就是喜欢这个引经据典、文质彬彬的书呆子,在全班大夸特夸他的“李氏史文”,并谓其曰“不可模仿”的才子。可能是大家也想被老师夸奖,也可能是大家为了跟老师较劲,总之就是大家竞相模仿这种写法,一时间班上充满了“之乎者也”的声音,就差摇头晃脑齐念“关关雎鸠”了。语文老师自然满心欢喜,心想真是孺子可教也。

我不反对写历史题材,毕竟本人也算个历史爱好者。可我反感这种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作文里永远就那几个客串人物。就像有位高考阅卷老师说的一样,“每年一到六月,我们的古人就要被走马观花地悼念一遍。屈原一次又一次地投江,李白一次又一次地仰天大笑,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抹脖子自杀,陶渊明一次又一次地种菊花。”

起码在我们班,项羽已经自刎了二十来次。我也不知道我们河北的一个小城市什么时候跟乌江沾亲带故了,反正项羽同志不厌其烦地到此N游。可能是经济危机了,项羽家也没有余粮啊。为了养活虞姬,只能跑到作文中跑龙套了。抹这么多回脖子了,这血也该流成河了吧?还有屈原,没事就来表演个高台跳水,动作娴熟程度堪比田亮、郭晶晶。由于这二人的出场频率过高,我班同学有时候甚至有点晕。一日,某君问了句:“一直有人写楚霸王,到底是谁啊?”他同桌头也不抬地说:“屈原呗,瞧你多孤陋寡闻。”我一时有点晕,这位“楚霸王屈原”是要自刎乌江还是投汨罗江呢?

自然还有人不喜欢同流合污,他们在抗争,在拼搏,换来的只是比别人低出十几分的作文分数。“提起乌江,我就是写乌江榨菜也不写乌江自刎。”邦邦一脸大义凛然地对我们宣告。小磊子自然也不甘示弱,义愤填膺地说:“我哪天写个《项羽和拿破仑》,就写项羽乌江自刎后不服气,找上帝评理。结果上帝让他转世成了拿破仑,输了也不自杀,等待着东山再起,结果几经折腾还是输了。最后项羽大喊‘这就是命啊!’”虽说此文滑稽了些,但起码写出了不一样的感想,颇有塞万提斯的遗风。

我们曾经在一起幻想革命光明的未来,比如说哪天出个题目叫《明天会更好》,看他们怎么写。当然,他们也可以写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之时,心里总是对自己说“明天会更好”。万一人家就认准了历史这条道,非要走到黑,你也没辙不是?

写历史要是真写成《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独具匠心,也算厉害。可你不但没有写出那份大气磅礴,反而写一些类似郭敬明的句子,例如“泪无声地跌落,支离破碎。”你一个男生这么写,让我等女生情何以堪?难道老娘只能写类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句子?

我曾好奇地问这位李氏小生,干嘛非揪着古人不放?结果他告诉我,这是因为他觉得现实生活中没什么能往作文里写的东西。因为对现实视而不见,所以只能偷点古人的故事了。

我喜欢另一位老师说的话,“写作源于生活,辞以意为首,意为源头活水。”如果只能躲在史书的后面探头探脑,即使写出满分作文又有何意义?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