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电话——致恩师、领导王玉明书记1600字

2024-06-2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以往,8月25日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

可今年的8月25日,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晚上,我洗过澡,正在“笔记本”上研读着从网上下载的近百篇张謇先生【注】有关教育思想的文章。22:15分,我的手机响起,一瞧,显示的号码是85264521***。我曾经询问过办公室的同事,哪些打进的号码不宜接听?而这样的号码,显然也在不接之列。

可也不知怎的,这次,我却不由自主地随手“OK”了这个“不宜接听”的电话。不接不打紧,一听,我觉得这是一个既似乎遥远又深感亲切的声音!事实也的确如此:打电话的人,是我过去所在学校的老领导王玉明书记!王书记是在相隔了22年之后,从大西洋彼岸的芝加哥,给我打来了这个越洋直拨的问候电话!当时,我真的觉得非常非常的意外!这是我平生接到过的第一只越洋电话!我真是受宠若惊,也深感惭愧:这么多年,作为晚辈,虽然能从多方途径了解老领导的一些近况,但自己却没有主动、直接地问候一下老领导。我紧握手机的右手有些颤抖,我的应答声有些变调。

回眸过去,许多事情历历如在在目——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老书记对我的无私提携和关爱!

早在26年前,我在学校工作已经有了4个年头。那个时候,自己因为受到家父的影响,工作之余也喜欢学着“爬格子”。久而久之,就和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读写知识报》的李舒云老师有了联系。我就时常应约或主动撰写一些与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有关联的文稿。1985年5月,李老师特意从他们西城分院培训中心搞到一个指标,让我免费前往参加暑期研修。王书记知道了这个消息,当即就表示支持。为了我在暑期到北京能够方便住宿,她还特地于6月20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让我去找她的朋友,请他们帮助联系住宿。信中这样写道:“今有我校青年骨干教师莫易坚同志来北京学习。请能帮助解决住宿问题。谢谢您们。……”后来,这次培训虽然因故没有能够成行,但王书记对年轻老师的关爱和热诚,我却始终铭记在心!至今,王书记给我写的那封信早已变皱、发黄,可我就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1995年8月,我因当时学校推荐、市教委急需,被调到现在我所在的学校参与筹建工作;王书记也和她的爱人早已随自己的儿女到美国定居。可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王书记对我的谆谆教诲我一直铭刻在心——

2000年底,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畅通工程”的创建活动。当时,这项老少皆知的活动也传遍了我们整个校园。当时,我和搭班教数学的陆本林老师一道,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在我们五(4)班这个小型范围内,有创意地开展了“我为‘畅通工程’献一策”的活动。我和陆老师将“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关注一方平安”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班上有30余名师生在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之下,还给市领导罗一民市长写信,表达我们“热心参与我市交通管理事业的一颗颗火热的心!”(市交警支队信中语)

没想到,这次活动不仅得到学校时任领导茅志远校长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市政府张庆平副市长的书面回复。此外,南通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2001年3月5日,还在《江海晚报》上,公开发表了《致通师三附五(4)班师生的一封信》。

在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之时,我在写给交警支队的一封信里,有这样几句话:“早在14年前,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王玉明同志在我的入党‘预备期’内这样反复告诫我:要加强政治学习,要热爱儿童,要关注社会。因此,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我一直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以一个小主人的姿态,去关注社会,并使孩子们初步具备参政。议政的意识。这至关重要。我认为: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便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封信的“复印稿”,我同样至今留存着。每当回忆起这次极具意义的“学生——老师——学生家长——校长——市府领导——交巡警支队”的平等互动,我就会想起令人尊敬的王玉明书记!

如今,我虽然已到“知天命”的年龄,可我仍在语文一线教学和语文课题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近两三年,随着学校教育、教研氛围的形成和逐步浓烈。在我已完成的近50万字的文稿里,大部分或参与省级作文专题研讨或参与省级“凤凰研修营”交流。去年5月,我依据3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以及对自己已近1200人次学生在国际、省市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发表、被收录“佳作专辑”的作文进行研究,开始了由自己首创的“平视教学法”的研究;今年5月18日,在学校和“苏教版”课题部、教材部和信息部多为领导、专家、研究员的直接关心下,国家级子课题《小学习作教学“平等互动”实践研究》在我校顺利“现场结题”,得到省级专家和研究员的较高评价……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我同样不会忘记王书记在20多年前和家人飞往美国之前对我说的一番话:埋头日常的教育教学是必须的,但总结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却是更为重要的。

这句朴实、平常的话语,指引、鞭策、就教了我20多个年头!……

在电话里,我们谈论着家庭,叙述着工作,探讨着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坚持做到“与人为善、以人文本”……我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学生,认认真真地向老师汇报着自己作业完成的情况。老书记呢,也不时地询问着我家人的近况,高兴地与我讲述着她的子女、孙儿辈们的事业发展和学业有成。听着老人爽朗的笑声,我的内心深感快慰! 转眼间,半个多小时的通话时间悄悄地过去了。这越洋电话就犹如一根纽带,将南通和芝加哥两个大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世界虽然如此之大,却处处充满着甜蜜和温馨!我从这根纤纤的纽带里,触摸到王书记这位德高望重的领导、恩师对我的关爱之心!

我思忖着:等学期初这段时间忙过之后,我一定要将自己这么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情况,进行一番梳理,通过文字的形式向老领导进行详细的汇报!我想:这也许是自己对老书记的最好回报!

注明:

张謇先生生平简介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