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你的文字给谁看?聪明人,还是傻子?不言自明。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你替他考虑过多少?
读名家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仿佛是在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而在故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住笔不写了。恰恰是这样的东西,在我们的头脑中久久地活着。
大家就是大家,他知道,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我们呢,总要交代清楚前因后果,把圈子划圆。好像不这样做就对不起读者。其实对得起的只有自己,读者才不买账呢。他看到你的圈子划得一塌糊涂,由于线条过于明晰,又没法帮你划好。
要让别人看到一个了不起的西瓜,而你手头这个马马虎虎。怎么办呢?聪明的做法是,选取其中最精彩的那一部分,切下来,送到他的面前。
海明威在谈到他的《老人与海》时说,他要表现的还有好多,相当于我们看到这些文字的几十倍,但他没有写,他相信他的读者已经看到了。
余华说,当我们把一个故事完成,它就成了过去时;而那些没写完的故事,却还活着,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我心目中的好小说是这样,它忽然之间就开始了,在行将结束而又没结束的时候,突又发生了变故,这变故仅有一个开始。
比喻
比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像,还是不像?很难说。最起码要做到两点,新和奇。
A:“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可是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像上学去一般满脸懊丧。”
B:“后来他‘死了’,他那淡淡的形象也就消失了,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C:“悠久的岁月使他抽缩,磨光了棱角,正如流水磨光的石头,或者几代人锤炼的谚语。”
D:“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
E:“在蛇一般阴险的暗处,有件修士的长袍像蛇一般游动。”
A是莎士比亚的,B、C是博尔赫斯的,D、E是巴别尔的。
莎士比亚的胜在像,用心情比心情,让没有过约会经历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恋人的心理,字正腔圆,无可挑剔;而后边两个人的,就很难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博尔赫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体现了像,但他强调的是某一点,这样就显得特别新颖;巴别尔的,却努力比喻得不像,他把比喻用在这里,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气氛。
我们学哪一种?也许都应该学,因为不同的情形需要不同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