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00字

2024-11-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题记

拿到书,就看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与封面上铅笔样式的群山、山中欲振翅高飞的女孩相呼应。带着好奇四处查阅,才知道这个译名来自《圣经》,有“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两种解释。想到故事里,“我”在十七岁时考上大学,终于“逃离”了闭塞的小村庄和充斥着强迫、迷信、暴力的家;“我”也在上大学后遇到并慢慢接受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最终找到“新的信仰”——自由、爱和平等,觉得封面大概是暗示了故事的情节。

重读时,注意到“鲜血和羽毛”一章中,“我”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终没有通过期中考试,一段乍看之下稍显突兀的插叙点亮了压抑昏暗的“现实”——一年冬天,“我”的哥哥卢克在牧场上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猫头鹰,母亲虽然嘴上抱怨,但还是为它清洗伤口。猫头鹰在一段时间后醒来,休养了几周,尚未痊愈就变得焦躁不安,“我们”只得将它放生。“我”的爸爸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之后,“现实”也有了一抹亮色,爸爸一改往日的严肃、易怒,温柔地安慰“我”:“会没事的”。

是的,鸟无法将人带至山顶,人对山顶的风景亦无好奇,甚至无法理解鸟的飞行,二者间有多深的沟壑,但人仍会在鸟跌落时为它疗伤,以期鸟的再一次振翅。原来思想的差异不会影响亲情,只是影响了同理心的深浅。

在这段插叙以及之后的情节里,我看到了那位原教旨主义的“偏执狂”父亲的另一面:通情达理,温柔和蔼,同时深爱着家人。面对自己由废铜烂铁铸成的童年,“我”仍然是两面看待,而非全篇指责。这大概也得益于“我”的大学学习吧——童年时,“我”受父母影响,偏执地认为政府、学校、和医院都“有悖上帝”,无法也不能两面地看待事物。若是童年时的“我”站在了和现在的“我”一样的角度来写这本书,这些片段也许不会出现。

“我”学会飞翔,看到山容百兽、海纳百川,对家人的愤懑化为遗憾、同情。之前的雷雨天气过去,回头看时,不过如此。

这段插叙的内容也很有意思,正好呼应了标题和“我”当时现实中的处境。最后,我也和父亲说的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山,没有与家人和解,却仍包容家人的观点。尾声时,“我”虽然回到了曾经的家,看到了久违的巴克峰和贝尔河,却再也不会真正回到家人中间,再也不会真正认同“公里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草药会帮你把体内的抗生素排出”之类观点。这大概就是教育的价值——“我”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家人们难以容忍“我”的蜕变,“我”却可以包容他们的狭隘、落后。

须知山林广阔及其中艰难险阻,须有山林般广阔的胸襟,才真正能飞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返回封面,中文译名下方有一个字号更大的英文单词,“Educated”——这本书的原名,字面意思是“受过教育的”。什么是“教育”呢?那是能让我们如自信的雏鸟一般振翅飞翔的事物,一本书、一次谈话、一个想法……它让我们看到远方,懂得包容,让我们活得更积极、更有意义。

很幸运,我们受到拓展思想、深化同理心、开阔视野的教育,我们可知山林广阔,未来可期。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