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指导3000字

2024-06-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学习目标】

  1.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

  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3.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考点聚焦】

  1.能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2.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寻找相似点,能以物写人。

  4.善于变换视角,以物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

  5.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借助事物迸发哲思的火花。

  【知识累积】

  1.写物的常用方法①客观说明法:即用列数据、下定义、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对事物的结构、布局、用处、性能等进行准确、客观的介绍。②描摹状物法:即用语言文字来描摹“物”的形状、大少、颜色、特征等,使之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③托物言志法:即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某一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④虚实结合法:即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点的抽象事物,让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⑤寄托寓意法:即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

  2.状物的写作要点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我们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它的特征,写出它的独特之处。②安排材料,井然有序。状物作文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可以按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部分等顺序,使内容条理分明。③融情于物,写出新意。“意”指思想感情。“新意”就是要求在文章中流露出新鲜活泼、引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情。融情于物,状物寄情,就可以把主题开掘得深一些、新一些。④“物”“理”结合,寓“物”于“理”。把“物”和“理”结合起来,在写“物”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政治、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教益。

  【卓越思维】

  物,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我们写物,既可以说明、描写事物,还可以借助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等等。那么,怎样写好物呢?

  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对你所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让我们能把它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二、摹写意象,托物寄意。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要使“物”和“意”衔接巧妙自然。

  三、寻找共性,以物喻人。我们既可以单纯说明物、描写物,还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写物也是在写人,以物喻人,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

  四、巧设线索,以物忆事。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往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面;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总之,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五、蕴藏深意,由物及理。这里的“理”即哲理,它是思想的大锤,在它的重击下,平凡事物将迸出耀眼的火花。它是思想的钻机,生活的意义被从情感深处挖掘出来,像宝石那样价值连城,而文章也便跻身于上乘。如果能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深掘其内涵,提示其饱含的人生哲理,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之心动,而拍案叫绝,岂不是一件美事?但要达到这一效果,也并非易事。首先要为揭示哲理作铺垫,要在前文的描摹事物、以物忆事中多作渲染,为揭示哲理作好铺垫,使“理”水到渠成。其次,所阐释的“理”要么新要么深,这样才能有吸引力,有震憾力。再次,哲理的表达要灵活,可以以题记的形式反映,可以蕴含在描写的寓言、童话中,也可以在边描边叙中以一两句妙语点出,还可以在描写叙事后集中用一两段阐释等等。当然,写物的方法还远不止以上五种,如果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去写物,我们一定会把生活中多姿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点染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知能解说】

  [中考名题一]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600字左右。(2003南京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一文题可以看作是对写“物”文章的考查。考生应由“泥土”引发联想,选材构思。这一文题可以写成一篇知识丰富、向人类敲响警钟的说明文;可以写成以泥土为描写对象,抒发对泥土热爱、敬畏之情的记叙文;也可以以物喻人,写成借泥土赞扬默默奉献的人的散文;还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成一篇情节曲折、饱含哲理的寓言或童话等等。总之,应以“泥土”为起点,尽情扩展延伸,写出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佳作。

  [中考名题二]

  餐桌是反映饮食卫生习惯的明镜,餐桌是展示家庭生活质量的平台,餐桌是体现主人审美观念的饰品,餐桌是浓缩设计者智慧的结晶;餐桌曾见证过我们的喜怒哀乐,餐桌上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事情;餐桌从远古到未来,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生活,餐桌的历史令人感慨,餐桌的未来引人遐思……——请你就上述提示中的某个方面,以“餐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不要露出真实的姓名和学校的名称。(2003年辽宁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一话题作文,可以看作是写“物”的文章,命题者以整齐精美的提示语,引导写作者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桌”为出发点,进行遐想,进而选材构思。这一话题作文,可以从“餐桌的发展史”入手,说明餐桌的发展变化,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更新;也可以以“餐桌”为视角,把“餐桌”当作观察者,描写一家人互相关爱,亲情融融的感人场面;还可以以“餐桌”为线索,串起不同地点、不同年代的宴席,于对比之中批评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提倡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打开思维的大门,那么你的灵感一定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

  [中考名题三]

  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等等,事物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具体事物,以“我眼里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语言生动,内容具体,感受真实。(2002年浙江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也是一篇要求写物的文章。首先需要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精挑细选某一种具体事物,把文题填充完整。选点应就新避俗,就深避浅。其次,在题目填充完整后,应注意前面的“我眼中的”这几个字,全篇以第一人称写,写“我”眼中的事物而不能写别人的感受,这就需要写作者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力求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色彩,可以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描绘,使其形神兼备,具有独特的魅力,从而直接抒发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以写某一事物与“我”之间难忘的故事;也可以写“我”从事物中所感悟到的哲思的火花;还可以以物喻人,借物来抒发和事物有相似点的人的崇敬之情。总之,“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作者眼中也会有一千个形态迥异的事物。

  [中考名题四]

  亲爱的同学,今天,当你第一次把自己的准考证摆在这张课桌上时,实际上,不仅表明你魂牵梦绕的中考已正式来临,而且也预示着你的人生已步入一个腾飞的季节。所以,这一张小小的纸片,此时此刻,或许会使你感悟到许多深刻哲理;或许会使你触发许多美丽联想;或许会使你回忆起许多动人故事……现在,请你在下列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文题:①准考证的联想②准考证的启示③准考证的故事

  要求:1.600字左右(如果写诗,不得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2001年湖北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可从三个命题中任选一个作文,但都必须以物——“准考证”为写作的出发点,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写物的作文。第一个文题:准考证的联想。可由此及彼,由准考证联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必不可少的证件,或由准考证联想到人生中一次次考试、一道道关口等;第二个文题:准考证的启示。可由物及理,挖掘准考证中蕴藏的人生哲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三个文题:准考证的故事。可由物及事,写与准考证有关的故事,如忘带准考证而引发的同学谊、师生情、父母爱;如假造准考证导致考试成绩作废的警钟;如写准考证诞生的曲折经历等等,总而言之,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可以延伸出千丝万缕的头绪,可以阐发出耐人寻味的哲理,可以演绎出生动曲折的故事。

  [魔师点化]

  此文题可以写实,但不容易写出新意,如由物入虚会更好。如由准考证的特点展开联想:如写流星的“准考证”上规定它的考试时间很短,可它却义无反顾地点燃自己的生命?这样新奇的思维,岂不妙乎?

相关阅读:

中考作文(我、他、景、思、物、感、理)类作文精练、演练与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物”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他”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感”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景”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思”类作文模拟演练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