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传统发扬井冈精神1600字

2024-05-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雄伟,山幽壑深,奇峰峻岭,古木参天。7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率先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  
  参观革命圣地,回顾历史,感受历史,是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目的。在井冈山之行中,我们参观考察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的旧居和两军会师旧址、小井红军医院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我们对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从中领悟到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积极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学员们认真地听,仔细地看,时而提出疑问,并不时作好记录。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松柏叠翠的茨坪北山上,占地面积400余亩,由革命烈士纪念堂、诗词碑林、井冈山雕塑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组成。130多块由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和知名人士书写的诗词碑林,风格迥异独特,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鲜花簇拥的山顶园中,由毛泽东、朱德等19座历史人物塑像组成的雕塑园,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既是革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瑰宝,又是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堂。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英武气概。纪念堂里,大厅中央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怀着崇敬、神圣的心情,12月16日下午3点,全体学员为死难烈士献上花篮,并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让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了。它集文献、文物、图表和美术作品为一体,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诉说昨天血与火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从革命武装暴动、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直到中国革命胜利的这一过程的曲折艰辛。里面配合文字对井冈山革命历史作以说明的是一些革命先辈留下的实物,譬如秋收起义时的松树炮,破烂的棉衣,缺边的锅子,其中有个玻璃橱里放着一些红米、南瓜、茄子等。“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让人不由想起当年井冈山流传的那首红色歌谣。  
  走在革命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在群山连绵的“五百里井冈”模型前,学员们听着讲解,不由发出啧啧赞叹。博物馆中有张照片特别让人无法忘却,那是一张陈赞贤烈士遇害时的照片,图上烈士胸前的个个弹孔清晰可辨,全体学员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博物馆里,朱德的“扁担”,破烂的草鞋,一根灯芯的油灯,稻草的铺板,破旧的线毯……看着这些物品,想起那段历史,学员们都是同一种神圣、景仰的神情。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一个奇迹。1928年8月,红军以一发迫击炮弹击退国民党四个团的虎狼之兵。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闻讯后,欣然吟成《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讴歌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取得的胜利。  
走近黄洋界炮台,全体学员停步驻足,凝神倾听这开始震撼蒋家王朝的惊天动地的炮声。在黄洋界纪念碑前,我们低头默哀,伫立深思,感慨万千。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且是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五指峰,朱砂冲,七里杜鹃林,龙潭瀑布群……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一代文豪郭沫若赞叹“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今天的井冈山,革命史迹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英雄业绩与旖旎山水交相辉映,传统教育与旅游观光共冶身心。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井冈山又是一座绿色的山。红的是悲壮的历史,绿的是永恒的青山。井冈山,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大。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