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民情日记【篇一】
今天是腊月廿五,小年刚过,我抽出半天时间到精准扶贫驻点村大崎镇陈家畈村去看看,一来去看望一下我结亲帮扶的贫困户,二来详细了解一下委局驻村工作队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陈家畈村是罗田确定的2016年户脱贫、村出列的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505户16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62人,除政策兜底的低保五保贫困户外,县纪委监察局驻村工作队将他们全部纳入产业扶贫对象,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帮助他们发展种养产业,收入有了大幅增加,这些贫困户都已达到脱贫标准,顺利通过了省市县三级验收测评。
八点从县城出发,车行40分钟到达陈家畈村。我跟同行的办公室小程说,先到集中安置点去看看前几天搬进去的五保老人住得怎样,吃得如何。
位于206省道旁的二层漂亮小楼便是陈家畈村集中安置点,可供17户五保户和低保户入住。楼上楼下挂满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春联,透着浓浓的年味。前几天,村里的五保户集体搬迁入住,我当时与委局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了搬迁活动,感人的场面历历在目。
我是去年7月份到罗田工作的,当时陈家畈村还没有启动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后来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对镇村干部逼得最紧、督得最多的就是集中安置点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从规划设计、投资评审、招标投标、土地平整、开工建设到交付搬迁,前后只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一进大门,便遇上正准备出门的五保老人王国良。
诶,你是县的李书记吧?你么这个时候来了啊?没想到他居然认出了我。
是啊,我专门来看看你们,搬到新屋里过年,还满意吧?我拉着他的手问道。
肯定好咧!这屋子做得漂亮、结实,还有厨房厕所,住着方便。你们那天又送油又送米的,还么样不好咧?老人笑着回答。
只要你们吃饱了、穿暖了、住好了,我们也就放心了!我对闻讯聚过来的五保老人们说。
王国良老人把我拉进他住的房子。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习总书记生活照的年画贴在客厅正中央的墙壁上,显得格外温暖。老人们纷纷进屋,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地夸党的政策好、干部好。面积并不是很大的房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如同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王国良老人指着阳台上挂的几块腊肉,高兴地说:今年过年,吃喝不愁。你坐一下,我给你下点腊肉面当早饭!
不用了,我已经吃过早饭了,你们留着自己多吃点!我连忙推辞,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从安置点出来已经九点半了,我随即与驻村第一书记、委局机关工会主席史伟同志赶往今天行程的第二站贫困户陈国喜家中。
陈国喜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上世纪80年代在村里当过干部,后因公负伤致残,左手截肢。30多年来,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妻子长年抱病的困境下,勤扒苦做、含辛茹苦,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
2015年,陈国喜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安排由县纪委书记实行结对帮扶。在各方的关心帮扶下,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先后承包了10多亩村集体板栗林,建起了标准鸡舍,在板栗林放养土鸡300多只,同时还在县万密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了3亩小洋菊。算账下来,2016年,他家增收2万多元。此外,我和工作队也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扶持,帮他安装了质量更好的假肢,争取了残疾人创业基金和特困残疾人补贴等,尽最大可能减少他家庭的负担。
距上次来看望陈国喜已半月有余,不知他家年办的怎么样了?儿女回来没有?养的鸡销量怎么样?
我与史伟边走边谈,不知不觉来到了陈国喜新建的鸡舍附近。
哎呀李书记,你怎么又来了?都快过年了啊!陈国喜站在半山坡上的鸡舍旁喊道。
陈大哥,春节快到了,来看看你!我应声答道,快步走上小山坡。
今年的年,算是办得最舒心的了,起码不用愁钱。儿子毕业参加工作也有半年了,负担轻了,他明天就回来。女儿也过得不错,老伴的身体也还算好的。陈大哥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好消息。
过年了,这点钱算是看望一下你的老伴,惟愿她身体健康,做你的好帮手。我拿出500元慰问金,塞到他手里。
这怎么行?上次你也给了我300,今年我家的日子还过得去,再说你们工资也不高。陈大哥执意不收,不过最后还是拗不过我,只得作罢。
我陪他边走边聊,一只只活蹦乱跳的散养土鸡不时在身旁扑腾。
陈大哥,你家的日子慢慢过好了,我们都替你高兴,你要保重身体,同时你作为老党员,还要发挥带头作用,让大家都能致富。
那当然!李书记,你放心,我老陈别的用没有,就是晓得感恩。在最困难的时候,组织帮了我,日子好过了,我肯定晓得回报。今年不说,受了灾,板栗和菊花的收成都不好。明年,我打算扩大板栗规模,多养一些土鸡,先把技术学好,有赚头了,再叫大家一起干。
对了,这大过年的,你这土鸡怎么还有这么多没卖出去啊?我问道。
唉,今年是头年搞,销路还没有摸清楚,卖得不是很多,这也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啊!陈大哥叹了一口气。(注:今年是指2016年,明年指2017年。因今天还是腊月廿五,当地农历还是2016年。)
对了,李书记,国喜叔,我有个主意,我发动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来这里现抓现买,反正过年总是用得着,然后让他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人都来买这里的散养土鸡,我就是怕国喜叔的土鸡不够呢!一旁的史伟接过话茬,惹得一行人哈哈大笑。
好主意!信息时代,就是要注重宣传,做广告。我一直有个想法,我们不仅要帮陈大哥卖鸡,还要积极宣传推介陈大哥的先进事迹。扶贫先扶志,发展经济,更要发扬精神。陈大哥不向困难低头,不向组织伸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这种精神,应该要大力弘扬和宣传!我对史伟和村干部说道。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十一点。我们告别陈国喜,随村支部书记夏汉乔一道,走访了几名贫困户,并与回乡过年的群众进行了交谈。
离开陈家畈村,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听到群众对我们党和党员干部的称赞,心中涌起一种自豪感,感到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是非常英明和得民心的。一年多来,我们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全村的道路桥梁、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成立了老年协会,开办了残疾人活动中心,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也不断完善,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驻村民情日记【篇二】
为了让一些无力建房、五保老人、无劳动能力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们有一个安居地,乡政府最大限度利用闲置房屋,准备把闲置的厂汉木台乡中学和厂汉木台小学改建为互助幸福院。
中学已经开始改造,小学现在还有5名学生就读,不知道的人听后,认为就5名学生能占一所小学,真是浪费!其实不然,我深入了解过这5名学生的情况,他们来自5个不同的村,有单亲、有父母外出打工,均是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他们都没有去过县城,没见过二层楼或多层楼的大学校,他们没见过穿统一校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其实他们很想去县城里上大学校,这可是他们的梦想。
县委云书记、张书记及多位领导多次来调研慰问后,县里决定免费让他们去县城就学,当小朋友们听到今后可以到县城里读书,都乐得合不拢嘴。张书记为了让他们安静顺利的读完最后几个月的书,要求将小学改造工程延迟到暑假后。我虽然没为他们做什么,但是看到他们灿烂的笑,我脑海里便浮现出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和小朋友们在校园里高兴玩耍的情景。祝他们茁壮成长、天天向上。
驻村民情日记【篇三】
正月初四,我怀着对乡镇特殊的感情,独自驱车前往曾经工作五年的黄梅濯港镇,看看这里的人和事,看看这里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
出县城向南驶上105国道,刷黑的沥青路面平坦舒适,两旁绿化和路灯已配套到位。这是一条城区连接经济开发区的要道,也是连接城区和濯港的必经之路。2015年之前,原有路面只是双向两车道,而且因路面破损严重、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经常发生堵车,群众反映十分强烈。2015年黄梅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县级筹资7000万元,与交通改造项目2000万元一起,将这条路按市政道路标准改造为双向六车道。俗话说修桥修路,多福多寿,政府为民办事,群众得利,是政府之福音。走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直通濯港镇,心里也有几许自鸣得意:当年第一方案只修到园区,从园区到濯港还有1公里就成了断头路,作为濯港镇党委书记,当时也是为濯港老百姓考虑,我积极主动多次找领导,通过多方面努力,终于争取到县政府同意,将路连到濯港。如今回想起当时的努力,正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车开到湖北红马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厂房,远远看到公司老总赵新成在门口热情招手。赵新成是我在濯港工作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回的还巢凤。他和哥哥赵金成在外打拼20年,创立了上海红马集团公司,在全国饲料行业有一席之地,每年春节在黄梅召开的公司团拜会上,仅黄梅籍销售人员就达200余人。富贵还乡,他们看中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家乡农业资源优势,2013年在濯港租赁土地5000亩,成立湖北红马生态农业养殖有限公司,引进稻虾共作新型种养模式,2015年在工业园区征地100亩,投资2亿元主营饲料生产和鸭蛋、小龙虾、鱼等农副产品加工。一阵寒喧之后,赵总拉着我参观了饲养生产车间、鸭蛋加工车间、装修一新的宽阔办公楼和后勤保障大楼,他一边参观一边自豪地说:年前县里拉练参观,整个园区,只看了红马这一个企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红马的发展,我也有信心把这个企业做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现代化企业的气息加上赵总语气中满满的自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也看了县级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出了红马公司,我直奔桂坝村,想着去给老桂拜个年。老桂大名叫桂国柱,是桂坝村现任支部书记。老桂今年62岁,在村支部书记任上干了23年。2015年换届时他提出卸任的想法,但一来村民不同意,二来我这个党委书记也不同意。当时主要考虑这个村是全镇综合发展样板村,让老桂再干一届,可以更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个村虽然没有什么特殊资源,但老桂把一班人作用发挥得好,通过外引内筹,发动群众建设自己的家园,5年时间共筹措资金600余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老桂把我带到被7.17特大洪水淹没过的田块边,这里已不见被洪水淹过的痕迹,所见到的只有稻谷收割后的稻桩和考田河两边被加高加固的河堤。大灾之年不见灾,回想起考田河溃口封堵时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回想起和老桂一起巡堤查险的日日夜夜,心中顿生无限感慨:一方面,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基层组织尤其是村一级干部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沿着河堤向北,我和老桂一起来到了桂巧灵家。桂巧灵是我驻点桂坝村时,负责包保的贫困户,这个家族情况很特殊,桂巧灵现在上大学二年级,她的弟弟在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姐弟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均年过70,家里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且爷爷在2015年底腿被摔伤,真是屋漏还遭连夜雨。从2014年开始,桂巧灵家就是我的帮扶对象。一方面,每年通过民政救济、低保、医疗救助、助学等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个人也每年给予1000-3000元救助。虽然资金有限,但更多体现了政府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支持。桂巧灵一家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意外和热情,当了解到爷爷腿伤已好转可以行走,桂巧灵学习成绩优秀,一家人信心十足时,我的心里感到十分欣慰,为他们一家生活在好的年代而欣慰,为他们一家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精神而欣慰,也为我们发出一点点光就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