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我们本次访谈的主题是:2008年高考语文名师冲刺辅导,在距离高考还不到80天时间,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首先欢迎沈老师的到来,请和各位网友打一个招呼。
沈献章: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接受人民网教育频道的视频访谈。
主持人:沈老师,目前全国大概有10多个省份考生拿到考试说明,现在考生最关心如何根据考试说明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复习,我们在人民网教育频道的网站上征集了不少网友的提问,下面就先请您就这些提问给我们一一作答。这个阶段考生非常关心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复习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能够把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好?
沈献章: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做到明明白白的竞争者,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就是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知己”,就是说,高考的知识点我是否掌握了。这每一个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和解题技巧我是不是具备了,我们头脑里要想,我不能带知识的盲点进考场。第二,这时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进入高三以来几次通考,本校的模拟考试,月考最重要的学习板块,这时我们要汇集起来,认真回头,另外每一次练习要回头梳理,把历次综合联系放在一起看。对答好高考这张试卷意义重大。温习时,不仅要查补知识方面的缺漏,还要方法技巧、审题得失、规律把握,速度的掌控以及时间的分配和认真总结。第三,要构建知识的网络。因为网络化的学科,是最便于提高学科能力的。它的特点是能够归纳、概括有条理,它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最快的提取,又可以最容易的最牢固的记忆,因为它是理解性的记忆。在使用时,容易由外界信息来组合,很快从大脑里把信息提取出来。因此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知识网络化,使知识点上挂下连、前后贯通。
主持人: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很悠远,所以成语的数量相当庞大,我们有一些考生在解答成语题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有一种“大海捞针”的感觉,现在时间不多了,他们想知道,作这种题有比较好的方法吗?
沈献章:成语是我们高考必考题,它是最有语文特色的,但是成语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纵观全国十几年考试的难点,我们从六个方面特点,我们应该从六个方面来准备成语:一个是高考命题常常出在词意理解的错误上,在这个方面设置题,大多不是使用频率很高,也不是非常生僻,就是说限于常用和非常用,因为中学生掌握的成语有限,所以考到的成语不一定是你熟悉的。你看这样一个句子,“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杯弓蛇影”用到这个句子里是不一样,因为“杯弓蛇影”是把杯子里的蛇影错当做毒蛇,疑神疑鬼,它的同义词是庸人自扰,也并不是无中生有。所以这个成语,大家对这个真正意思是理解错了。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口语中,不是很常使用这样的成语,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同学们遇到这种成语时,感觉到比较生疏?
沈献章:我们要记忆大量的成语,要积累,积累阅读也好,积累多时,你调用时,你就方便了,而且也准确了。
第二个特点,高考命题常常考查的感情色彩的错误的认识。在成语里有很多成语意思是相近,但是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表示肯定和赞许,有喜悦的色彩,这是褒义词,有的表示否定或者贬斥,有厌恶的感觉,感情色彩不同,使用场合不同。因为成语在感情色彩上,细微的差别出题人会设计陷井。比如说“无所不为”、“处心积虑”、“趋之若鹜”这些都是贬义词,“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有一年全国高考题出这样一个题,“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那几个人就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这个意思是春雨过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用雨后春笋形容造假者多,这就不恰当了,因为这是褒义词,他是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不能有来形容反面事物,后大家忽略了雨后春笋的感情色彩,就是因为他说食品场就多了,仅仅从多的角度来理解雨后春笋,而没有从感情色彩上理解,就落入陷井了。
第三个特点,命题人常常成语适用对象上设置错误,因为有一些成语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使用范围上有细微的差别,或者使用对象上有差别。有的成语的意义轻,有的重。有的成语只可以跟这类词语搭配,有的跟那一类搭配,有的只适用于人,有的还可以适用于物,有的可以在所有的语境中使用,有的是只可以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如果不了解这些,在解题时就会容易出现差别。比如说“美轮美奂”,只可以形容建筑物,比如说赤手可热是形容气焰神圣,地洗心革面是针对人的,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继续向高层次、高水平攀登。这个成语就用错了,因为“洗心革面”是清除内心的罪恶,单从革面两个字感觉是改变刊物的质量是说得过去,但是整个成语意思来讲,就用错了,以因为洗心革面是彻底的悔改,刊物决定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这个对象是刊物,刊物不是人,它更没有悔改之意,所以这个成语用到这里就错了。
我们既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同时还要看成语放在语境里是不是恰当。
第四,望文生义的错误。比如说“不刊之论”,考生看,就是认为不能刊登的意思,其实这个“刊”不是刊登的意思,是修改的意思,古人的话,是把字写在竹简上,写错以后,弄刀把木简一削就可以了。这个刊右边是“干”右是立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橡皮擦,是修改的意思。“首当其冲”、“万人空巷”、“釜底抽薪”,都是这样从字面理解就错误了。最近我们海淀区考了一个题目,由于工作负担过重,收入差别过大,以至公司出现骨干员工跳槽的现象,这对那些人才力量不丰厚的公司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将影响公司的发展。釜底抽薪的字面意思出古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地方不是解决问题了,在这个语境里是一个雪上加霜。骨干员工跳槽了,本来就是工人少,又有人走了,的确是“雪上加霜”。
第五个考查的成语错误是容易混淆的错误。比如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给,这两个成语,非常容易混淆,应接不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一个是形容人事很多,应酬不过来,而目不暇给是形容东西多,眼睛看不过来,这个意思跟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有相近,而跟应付不过来有差别比较大的意思,比如说耸人听闻和害人提问,耸人听闻是故意夸大,而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都支社会上发生坏事,这样的成语特别容易混淆,所以考察时要放到一起用心比较,看他们细微的差别在哪。
第六,我们语言逻辑上的衔接错误。运用成语不仅要弄懂词意还要符合语法的规范和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就前后矛盾,或者照应不当,我们在应用成语上常常犯逻辑上的错误,所以命题上常常从这个方面来设置陷井。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对新教材的修改,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全当是抛砖引玉吧”“抛砖引玉”是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这是谦虚的话,因为这是放在首先发言的场合,引出别人的意思,这时,是别人说完了,你最后说,还存在什么抛砖引玉呢?
主持人:还有一些考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些疑问,比如说接下来请沈老师说一下诗歌鉴赏题的备考和建议?
沈献章:我认为是三懂,一个是要读懂诗,二是要看懂题。三是要懂表达。就是说人家从哪个方面来提问,我来从哪个方面回答。
读懂诗,就是说要注意抓诗歌的密码,我们说密码就这么几点,一个是题目,比如说,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也感”这个标题是这首诗的诗眼,一定要从“观书”这个题目上,来理解这个诗的意思,不看标题,单看诗歌内容,就很难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抓不住要点。所以要看标题。
第二,抓注释,这样是命题,特别是为学生提供理解诗歌内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肯定是在解题上对我们有帮助,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塞上闻笛》中的“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这里的“梅花”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的梅花,不是植物梅花。
第三抓诗眼,比如说“一上高城万里愁”这个“愁”是这个诗的表现手法。比如说比喻,拟人、双关、烘托、寄景,抒情。
第五抓意向,它实际上这是约定成俗的,比如说“鸿雁”、“杜鹃”、“杨柳”、“菊花”,一看“鸿雁”,我们就知道是书信的意向,“杜鹃”一般是跟悲哀联在一起,“杨柳”是送别,是依依不舍,“菊花”是高洁的。
主持人:您能不能就诗歌的鉴赏常见体形给我讲解一下?
沈献章:我们要读懂试题有这么几点,一个是问“是什么”,就是要求回答,使用到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比如说,《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两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两首诗各蕴含怎样的读书道理,这是直接题问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要结合具体的分析来解说,比如说,有一年高考题,是考王维的一首诗,问第三句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前诗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个字是诗眼,第三问是这样描写好在哪,这就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常常是,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你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法来讲它的好处。第四是怎么样,要求从手法角度来回答,比如说怎么表达。
我们搞清楚前两个读懂诗歌,知道它怎么出题来考察,就是应该我们如何在回答问题,就是懂得表达,懂表达,不举一个例子,《咸阳城西楼远眺》第二、第三联更是被人称道,这首诗是千古名篇,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妙处。二三两联,诗歌的内容我们应该说是回答这两联在景物描写上,颇具暗示性,并且寄托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总说,这两联如何把景和情结合在一块,第二联是写风云变化,风声雨来,预示着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即将横扫晚唐。三联是写清宫汉阙,满目凄凉,鸟在凄凉的悲鸣,这时风、雨、太阳落山,鸟鹊躲藏起来,这都宣扬一种悲苦和惊慌不安的情况。我们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景,这个景里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借这个景物的凄凉,抒发对晚唐满腔的凄凉之情。
主持人:在考生的答题过程中,他们觉得阅读是特别难以拿分的大项,但是在这个题中是不是也规律可遵循,是不是可以给介绍一下。
沈献章:现代文阅读要抓规律,抓住规律才抓住要害。我可以用五个方面概括,第一个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考生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把全篇文章认真读一下,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这样从总体是把握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来看待这篇文章。大凡高考命题,总会是在主旨的考查上设置题目,有的是直接考主体,有的是间接考,有是放在选择题,有时主观题,所以把握主旨是最重要。
主持人:这是第一遍读文章要达到的目的吗?
沈献章:对,第二,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我们在第二遍读文章时,较划分层次,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中心句你要画出来,如果这个段里没有中心句你认为是什么,你就简单写两个字,旁边,做一个旁批,把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勾画出来。也许高考题不直接涉及这块,但是划分思路,理清思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综观全篇,划分层次,理清读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够解答后面的题目。如果我们把个事做好了,做后面的题就顺风行船,事半功倍,问题是我们有很多考生,看题,看文章觉得耽误时间,拿到文章,就走马观花看一遍,似懂非懂,就急于做后面的题,看到题干时,做着,一个是费时费力,我认为这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常常耽误时间。
主持人:这个划分层次,和理清思路是不是也在第一遍读文章时,想抓住主旨时就开始做的工作。
沈献章:对,要同时进行。
第三,开始涉及到考题方面,筛选讯息,准确摘选,我阅读文章是把文章内容看得很清楚,这时五一看题干里,就很容易和前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看题干,题目设计什么段落,什么区域,我们就要找的对应的这些词语和语句,阅读题义一般是从文章中抽出几道题,所以答案是从显文里找,只要我们认真揣摩上下文眼,准确抓住关键的语句,大多数的题目,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抠出来的。
主持人:您说在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在原文中找一些段落,这种寻找的有没有快速的方法,从中怎么读,有没有速读的方法?
沈献章:第一遍读文章比较细致,文章的内容和要点心中有数,或者已经做上记号,这时看后面题时,很快就可以联系在前面,一看这题是什么意思,什么信息,很快就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和句子,而且筛选细节这个题,应该说比较简单,命题人不会设置很大的障碍。
第四,要归纳整合,引申转换,这是难度最大的最大题,要求考生整合信息,要么要求我们概括归纳,甚至分析评价,这个比筛选信息难度大得多,比如说信息整合,对信息,在原文中,不是说是现成让我们一言看出来,可能是散在全文中,有时是隐性信息有时是显性信息,有时要找到,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有时在文章中没有现成,这需要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有一些要点,还要进行引申转换进行表述,所以,现代文大阅读,在这两个题上,应该说是一个难度最大的,我们不求得满分,但是可以得70?80%得分就不错了。
主持人:您说这种语言表述归纳到这种能力,在平时如何进行培养?
沈献章:在平时阅读时,要养成好的习惯,我刚才说这都是我们应该是我们阅读良好的习惯。还有老师的指导下,如何去抓,抓主旨,抓要点,这篇文章的前后主要意思要明白是什么意思,做后面题,按照这个要点,主旨去答,一般来讲,可以说八九不离十,有时你的答案不一定和高考答案一样,有时考卷会在最后会有一个意思对接,只要你和这个意思接近就可以。
我说了四个方面,主要是从内容方面来理解对方,高考专家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命题。除此以外,我们要明确这些手法的作用,命题者往是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出题对考生进行考察,因此我们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样对理解和鉴赏文章也是很有帮助的。我归纳了一下最近几年,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有一些试题,大致是用了这样几种修辞手法,第一个是比喻、第二是拟人,第三是反衬,第四是对比第五是反复,第六是排比,第七是象征。可以说是一种表现手法,这几种也是在大纲里要求我们掌握的。
主持人:我们有一些考生对文言文阅读也有很多疑问,一方面是在理解和分析上,有一些疑问,另外在翻译上,请您给我们展开详细说一下?
沈献章: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理解。理解和分析文言文考察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也要讲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做文言文,首先要做到两个通读,一个就是要通读全文,通读全部分的试题,这是帮助考生整体上粗知文章大意,整体上了解文言文这段话要求考的是什么,通读的过程,我们要记住有实词,虚词和文言常识,文言句式这种东西,这时我们要对文章有一个五六分的理解了,两通读后,我们先不要急于做后的实词和虚词的题,我建议大家先做最后一道选择地,因为这个题是对文章内容做出一个提示,就是理解和分析。为我们把握人物形象或者文章的中心提供一个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快的进入文本,业绩这个题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四个选项里,依照原文的行文先后顺序,对文章文已进行概括转述和分析,如果一上来就错误,这就太简单了,是大部分正确,可能只有一定个词语,或者一两处甚至一处的错误。
正因为这种题四种选项是按照行文的顺序逐层转述,而且内容大部分正确,所以把四个选项当做理解这篇文章的一个拐杖。这时,我们对文言文要有一个八九分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做前面的四个题,我们就十拿九稳。
所以文言文的题不难,我们要全得分。有同学说,文言虚词和实词浩如烟海我怎么掌握。我说,文言虚词考试大纲明确规定,18个文言虚词,这几年都是这么考,而这些我们都在文章中学过要了解他们的词性,出题者把文本中文言虚词和我们已经学过课本的文言虚词进行比较,只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词性和词义你就可以掌握,即使是考的课外文言实词,但是知识点是在课内的,就是说文本之内的文言虚词我们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和出路,在教材里可以找到答案。
主持人:只要把这些已有18个文言的虚词和词性词义搞清楚,到时对应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
沈献章:对,就是初高中学的文言文每篇文言都要弄懂。
主持人:我们说翻译方面解题思路上有没有比较好的思路?
沈献章:六字真言,一个是“留”,比如说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古今词意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保留下来,第二个是“替”,古今汉语是单音词,现在汉语是双音词的,翻译时,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比如说古汉语的走,和现代汉语的词不一样,古汉语的“走”是跑,现在汉语是“行”的意思,这是古今词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把这的清楚,要区分开来,还有单音词一个走是“逃”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是“逃跑”或者说是“逃亡”。第三个是“拆”,古今译意不同的,我们可以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解释,第四是“补”,补充句子中损失成分,根据前后意思是损失了什么成分,删除不需要虚词,我们在翻译时不管它,第六叫“调”,就是调整顺序,文章中有很多,语句是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如果我们不做调整,就不顺畅,比如说倒装句,我们把它调整过来,调过来,回到现代汉语的位置上去,这样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习惯。
总之翻译的反对是根据几个来确定词性,根据语境来确定词义,翻译时最好是直译,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主持人:有的同学说,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因为它分值很高,所以每年我们在语文高考这块,都是很着力复习,但是这块的复习要想卓有成效,您说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
沈献章:我想从高考的阅卷角度来谈我们现在冲刺阶段作文备考要注意什么问题,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的比重很大,可以说,是高考的“重头戏”,考生作文失分比较多的地方,我们从阅卷的经验发现,主要是存在这几大硬伤。第一个是标题,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第一印象,特别是材料怎么做,话题怎么做,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自拟题目,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题目,一般来说,老师认为这个题目好,考生抓住了要害,首先印象好,应该是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富有文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在高考阅卷常常看到有这样的作文,就是没有标题。可能是拟不好,要么是拟不好,要么有的考生是先写正文,再拟标题,等到文章写好,也可能是没有时间写,也可能是忘记了补写标题,总的是没有标题的,原则上是扣两分,但是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没有标题的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看到这个作文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看到眼睛知道你这个人就知道你这个文章是什么样,所以产生心理距离就不知不觉就拉大差距。
第二是审题,这一块可以说是丢分最多的地方。审题一错,后来就是全盘皆错,当然最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主旨和寓意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一些考生不是这么明显也不是这么看,他说,大家都这么想,这个中心,写出来文章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他就想另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甚远。还有,材料作文作完之后有一个要求,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也是题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要求和注意事项有一些是限制,有一些是不限制的。可是有的考生漠视这个限制,不照章办事,所写的内容完全是另其炉灶,打一个比方,给了你一条鱼,让你做一道菜,红烧和清蒸都可以,但是你不用它做菜,丢了它,用肉做菜,这就不对了,所以审题很重要。
第三,入题,就是文章的主题内容要尽快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扩大文章的容量,可以尽量发挥每一题的现象,高考要求你更快进入主题内容,但是许多考生犯了入题满的内容,有一些考生把大段大段原材料都搬上来,把原来的剪辑材料就进行了扩张,有一些材料,是开篇摆材料,而真正说到内容时,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很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立论就没有办法写,只可以一笔带过,草草收笔,这个文章的比例就严重的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抠住话题,三言两语,干脆利落,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考阅卷时,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不愿意跟你慢慢磨,不理想的开头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感觉,即使你后面的论证也到位,也还上一定的档次,但是也难做出公正的判决。会影响你得分。这是行文的入题。
第四结尾,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考生是来不及煞尾,或者用一个句硬断,或者点上省略号,或者干脆空在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视为是没有完篇。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看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成型的作文,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这三点没有处理好,即使开头雕出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也不成一篇好文章。得不了高分。以上是从文章的内容来谈我们要注意的四项。
第五是卷面,在有一些考生中,卷面清洁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是,清洁的卷面给阅卷老师的感觉很重要,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心情和情绪,比如说难以辨认的文章,马上给阅卷老师不好的感觉,无形中就会多扣你几分。而当我们一个阅卷老师,书写工整,字写得很漂亮的文章,一看心中先高兴三分,你的文章即使内容稍微欠缺,也许因为阅卷老师惜才而给你高出几分。是不是卷子上一个字都不能改,不是,改可以,但是改时,要改得清楚和整洁,哪一些地方删掉,哪一些地方千万不要让老师看的刺眼。还有错别字,高考作文出现一两个错别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有七八个错别字,他们就会认为你的语文基础太差,你的得分就会大打折扣。
主持人:今年有考试说明中,对高考错字扣分有很明确的规定,上海每错三个字扣一分,有的是错一个字就扣一分,是不是错字就否定的考生的语文功底?
沈献章:的确如此,有一些地方,比如说,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考试的省份,去年我们全国有四个省份进行改革,就是作文上一个错别字就扣分,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社会上错别字太多,学生一提笔就写错别字,满街也都是错别字,这样我们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这对消灭错别字有帮助。
主持人:在字数方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说法?
沈献章:文章是表情达意的方法,有则长,无则短,但是高考作文,考虑到考试时间的约束,对字数也进行了规定,最近各年考试是不少于800字,因为作文题是需要题目明确,错误少,考生要有写作这个能力,写出800字不成文章,但是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字数不够,尽管评分表述为每少50字才扣一分,实际情况,字数不足往往是被阅卷老师要么文章单薄,很难上档次,第二,就被人认为没有完篇,总之字数不足是作文很难上档次的。第二,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写一千四五百字,这样的作文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老师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你的作文得分可想而知。还有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检查前面的题就用的时间少,你整个语文得分也会受影响。所以总之,高考的作文的六大硬伤,我们学生要规避,我们对他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我们把平时的作文当成高考的作文来看及严格的要求及规范化训练,我们的写作水平一定可以上一个台阶。
主持人:我们知道有一些考生为了能够在高考发挥自己的作文的文采,就会背一些名家名篇,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又会看一些历年优秀和满分作文,在心理形成一种既定的模式,希望在考试套用,您觉得这两种做法可行可取吗?
沈献章:在自己的作文里适当的引用一些名句名篇的确是可以使文章增加色彩,增加文采,可以多得一些分。阅卷老师会认为你的语言生动,但是名句名篇一定要用得恰当,恰当好处,如果是硬用上去,不伦不类,那么还不如不用。
主持人:刚才我还说到,现在特别流行看一些近几年的满分和优秀作文,希望可以在考试中套用这种模式,这种做法学生中间采用得多吗?可取吗?
沈献章:不要一味的套用,我们可以从满分作文中学一些自己应该掌握的东西,比如说有的同学,我从满分作文里我学他的构思立意,在另外一篇作文里学选材,其他作文我可能学文章的结构地或者说另外一篇文章,学习他的语言,总之的话,我学人家那个方面好的东西,我能够学得到,拿过来可以管用的东西,不要一味的模仿,以自己为主,借鉴别人的为辅。可以借鉴不可以套用。
主持人:在最后,请沈老师再给我们强调一下在答题时,各题型的时间如何把握,能够把它分配得更和?
沈献章:我认为语文的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在两个半小时是这样的分配的,第一卷,用半个小时,第二卷,一个小时,作文一个小时,这是大直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做前面的题时,比较顺手,要做到得心应手时,我们不必非要用半个小时。在正确稳妥的前提下,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我建议大家,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上多花时间考虑,因为这部分题思考时间要长一些,作文一定要保证用一个小时来作,有的同学,用半个小时来做作文,这个作文肯定写不好,有的同学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常常前松后紧,前面苦思冥想,用了很多时间,后面是半个小时,作文要么没有完篇,完了也是思路不畅,或者七拼八凑,最后最好留五到八分钟进行检查,不要写完就交卷,这就没有检查的时间了,每课考试结束前15分钟,监考老师会提醒大家,这时我们要基本把题目做完,检查也不要通篇检查,在做的过程中,哪个题你感觉不可靠,把握不大,这是我们检查的重点。检查时,也要注意到,一定要把你正确的答案确定后,你才能修改先前的答案,千万不要用后来糊涂的大脑去翻先前清醒时做出的判断。
主持人:有很多考生最后看来看去就想改答案,昨天政治老师也说了,应该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请沈老师说一下今年语文高考出现的变化情况,您具体的给我们说一下好吗?
沈献章:今年的高考各个省的自主命题省份变化的情况不一样,北京的高考是这样的,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上有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题量减少了,由原来25个题减到23个题,减这两个题,从考试说明我们来看,可能一个是现代文的小阅读一个题,还有一个是语用的题,这两个题得分加到诗歌鉴赏上去了,诗歌鉴赏的分值加得比较大,还有背诵默写上。为什么要减少题量,主要是考虑,语文题不是多多益善,题目太多,学生只是马不停蹄的做,思考的余地和时间就少,高考是考能力,这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所以,北京这样改了以后,我认为后来也是符合现在考能力,加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方面的一个考核。
再说,全国高考,现在题量一直是21个,其他自主的命题省份也是21?23道,北京今年是23个题,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语文卷常常被人说成是阅读量大、写作量大,一万多字的阅读量,他们称语文卷是“哈达卷”,就说明这个语文题量少一点好。
第二,高考阅卷的变化,以前,第一卷是机读,第二卷是人工来判,这一次都是合在答题卡上,都是用电子扫描以后,用无纸化阅卷,这样更加客观公正,至少有两个老师在阅卷,如果作文的误差太大,自然这个卷子就会就会调到第三个老师那里判,这样的话,就更加客观公正了。这是网络阅卷的好处,当然对我们考生至少有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两点,一个是书写清楚,要求是用黑色签字笔是写在答题卡上,并且指定的区域里,不能写在线外,写在这个红线之外,就扫描不进去,就等于没有答,这是一个书写要规范,要按要求办,第二书写要清楚,如果你写得太潦草,扫描不出来,老师没有办法看,这肯定是影响得分,所以对北京的考生来讲,无纸化阅卷给我们提供两个要求,一个是规范一个是清楚。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无纸化阅卷在作文这块,要在指定区域内书写,如果有需要删除和增加内容是不是阅卷上留有这样的空间?
沈献章:空间很少,如果你真的在答题卡上某一个地方写错了,轻轻用黑笔划掉,然后还在这个位置把答案写出来,字要写小点,不要超过这个格子。
主持人:很感谢沈老师给我们今天做这么详细精彩的演讲,经过您的讲解,希望大家在沈老师的中讲解得到很好的启发,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可以利用不长的时间把语文复习更好一些,可以到比较理想的分数。
沈老师您还有什么要说的。
沈献章:语文是高考第一科,占的地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满怀信心、胸有成竹、心态平和的对待它,语文考好了,后面几科考试就会有好心情,语文考不好,后面的几科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说,心平则一路坦途;心躁,则一路坎坷,我希望大家,在高考中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希望大家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祝各位好运,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也祝愿各位考生在2008年的考试中,打一个开门红,希望您继续关注人民网的教育频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