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这代人1600字

2025-01-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顾城在十年动乱的漫漫长夜之中大声疾呼“一代人”的去向时,似乎所有的黑眼睛从此都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在黑暗中探索求寻未知的光明。所有的人,也都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进了汹涌的旋涡中垂死挣扎。50年代的惆怅,60年代的迷茫,70年代的灾荒,80年代的静默,更是被同时搬上了90年代的案几被大谈特谈。此一代人彷徨,彼一代人呐喊,以至于有好几代人曾一度陷入步履维艰的迷惘中苦苦“攀岩”。

“80后”这代人就是在这种“攀岩”的历史下诞生的一个群体。因此,“80后”这代人不仅承运了时代脉搏的气息,而且还被社会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重期望。可是事物发展下来的结果,是“80后”这代人的颇受争议。离婚率久居不下,因为很多人嫁给了汽车,嫁给了洋房,并没有嫁给自己的爱情。一过25岁,人人自危。而所谓的自我,就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生活,不关心社会,很多人整天把自己龟缩在一些能鉴别金钱金黄色纯度的电脑扫描仪前卿卿我我昏天暗地。可悲的是倒有很多人被政治关心了。自我固然是好东西,只不过“80后”们把“我”演绎成了“负”和“缚”,成了自负和自缚。

“80后”这代人的就业方面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很多大学生苦苦上了二十几年的学,到头来却找不到一份“可观”的工作。“可观”不等于“客观”,因为很多大学生看不起残酷的现实“客观”,恨不能毕业就当个李开复比尔盖茨。因此这些人就只有回家“啃老”。而一些找到工作的大学声,也大多都是一些消费毫不收敛的工资“月光族”,这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及其脆弱,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也常常使他们徘徊在迷惘兼不甘的边缘,一旦失业,就做了“落花犹似坠楼人”。过去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考研读博出国深造,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早早就业。而现如今,形式确是“南辕北辙”,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早早就了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一些大公司给高预约薪聘了去,徒留下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拼命的为了一个文凭考研读博出国留学,很多人往往三十岁还没有走出学校的大门。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很多人花去了自己近乎五分之二的时间学习一些并没有什么用处的“相交弦定理”“勾股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旨在求得一张并没有什么含金量的文凭(说白了就是一张纸),多少年后,当同学再聚餐时,往昔一些引成绩以为荣的同学却发现自己几十年来似乎除了一张文凭之外并没有什么所得,甚至连个特长爱好思想都没有。这又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很多高中生对自己的前途一无所知,连个目标都没有,甚至将来自己往哪方面发展眼中都写满了无数个X和Y。进入大学这些人也都是以学习为辅无聊为主,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刚明白了一些道理但还没来得及朝花夕拾就进入了大四的坟,开始为未知的前途,未知的工作,很多个渺茫的未知忙得愁眉不展不亦悔乎。四年下来,真正的知识没有学多少,父母的血汗钱却花掉不少。而在这个大学生彷徨完呐喊呐喊完又彷徨的过程中,大学担当的“就业人员培训站”“工作证领取所”的角色着实让人不敢妄言未来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

此外,“80后”这代人身上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更是不禁让人担忧。毛主席当年曾说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可是望眼如今的青少年都在干些什么:学校里睡书山,家里卧书海,天天做题,日日考试,都在为“应试教育”而应付着,很少有人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空间;书架上摆的是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饶雪漫,抽屉里搁置的是武侠,玄幻,言情小说,对于鲁迅,梁实秋,巴金,老舍这代人的红色经典全都在“80后”们的脑海中进行了戏剧化的冷淡和遗忘;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郭秉文、陈鹤琴,吴宓、梅光迪、陈寅恪,胡适,陶行知是何许人也。如果说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犯了“左倾”的错误,可那终究只是一场在生产力及其落后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物质上的贫瘠“革命”,可“80后”这代人身上暴露的显然不是物质上的贫瘠,而是精神上的“文化大革命”。

一代人终有一代人去向,一代人也终有一代人的取向。“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去向是时代掌控的,取向是教育驱使的,而教育又是从制度中形成的。其实在如今这个做题做题做题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每个人都是注定了要成为“文字狱”中时代去向和取向背后的“牺牲品”的。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