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和大悲为何总要如此巧合地纠结在一起;奥运前,我们痛哉汶川;世博前,我们泪望玉树。不是迷信什么,只是觉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清醒着,生活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但生活从来也不会完全尽如人意。欣喜往往是预料之中的,而灾难和悲伤却总是突然袭击。玉树,和两年前的汶川一样,一个原本并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猛的闯进了所有中国人的视线,然后,聚集起所有的目光和悲伤。这是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可必须面对。
又因汶川在前,所以这一次,悲伤依灰,但已经不那么慌张。悲剧总会陆续上演,但没有一次悲剧是对上一次的重复。所以,玉树的救援依然面临着困难,4000米的高海拔,冷如寒冬的气温,脆弱的交通,语言的障碍,还有原本就存在的贫困。但毕竟是在汶川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一次生命大救援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进步。何为重?何为轻?何为缓?何为急?救援工作的展开多了份理性和从容。比如,当地政府暂时让一腔热血的志愿停下脚,因为,有限的交通“生命通道”要为救援者和最需要的救援物资而开。眼下,拯救生命,是当务之急。也正如温家宝总理的指示所说,哪怕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生命无阶。有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想做些什么,但这中间的不少人可能最后又什么都没做,只是在心头默默地为玉树祈愿。其实这已经挺认人温暖的,却又总让人觉得还不够。
有关方面呼吁说灾区急需棉被和棉衣等物资。我相信有很多人有这方面的物资并且也愿意捐出来,但却因为不知道往哪捐,或是知道却因为觉的麻烦,还或者是实在腾不出时间送过去。因此,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不能只是给出几个捐款账号就可以的。是否能把捐赠点摆到街头巷边,是否能组织街道居委会等基层部门和志愿者弄几个热线电话,然后根据捐赠情况能分区域分时间段去收取。这对于志愿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说一腔热血冲到最前线才叫志愿者。志愿精神原末就是一种义务奉献的精神,更多的是,这种服务往往是在幕默默完成的。而这样的一些有规划,合理安排的捐赠和志愿服务是否应该在经历了汶川之痛后就应该形成一种机制了呢?至少不应该是每当一次新的灾难来袭时,我们在展开救援等等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总在懊丧:我们为什么没有准备的更好,而我们原本可以做好。玉树遭受到重创的时候,其实离汶川之殇两周年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多想想汶川,不是为了去增添感伤,而是通过回望来发现我们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准备得更好,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我们的心理救援可否准备好了,因为在度过生命救援的“黄金24小时”后,心理救援对遭受身心重创的人们来说也同样重要。再比如后期安置工作是否能更早能进行准备,样板房和各种生活用品是否都尽可能地提前到位?汶川之伤尚未愈合,玉树又添新的创伤。每逢天灾骤降,人心的热度顿时升温,大灾有大爱,爱心暖人心,这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可爱的地方。每每这个时候,因灾难而生的悲痛和因爱心而生的感动相互交识,一起揪着人的心。也每每在这个时候,我总在想,是否灾难能少一点,而爱心和温暖却常在。比如能少一些王家岭的悲剧,多一些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弱势群体的关注。显然,天灾的到来是不大可能会我的这种愿望而中止的,但每个人的爱心也不能因此而多一些吗?而能更常态化一点吗?其时未必要时常捐款捐物,更多的时候只需要我们不要冷眼相待,只需要多投入一点关注,然后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
而我的这点愿望又何偿不是很多人的所想呢?泪望玉树,惟愿生命的奇迹能更多的出现,愿所有的生者都坚韧,逝者皆安息,不抛弃不放弃。回想汶川,惟愿我们能以更好的生活状态告慰亡者,愿人间温情常在,爱心永驻,不冷漠不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