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导航仪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好一只蚂蚁,将它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之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它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蚂蚁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称为示踪激素的化学物质,蚂蚁就是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来感受这种化学物质的气味而认路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导航仪呢?当汽车装上这种导航仪就会在走过的路上留下独特的化学物质,从而让汽车自动识别道路上的各种气味最终形成一个关于这段路的程序,当需要的时候便于启动该程序,从而让车司机能迅速地找到正确的路。相信这个产品问世的话,一定受到广大司机朋友的青睐的哦,我想那时我就能驾上越野车穿越丛林去探险了。
水 中 的 火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今天,我在书上看到了《水中的火》这篇文章。书中提到了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而不灭,语焉不详,我将信将疑,决定照着书中提示的步骤做一次实验。
我找来一支蜡烛和一只杯子,先把蜡烛固定在杯子底部。接着,我把蜡烛点燃,然后开始向杯子里倒水,我慢慢地倒着,当水逐渐漫过蜡烛头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我以更慢的速度倒水,希望的景象没有出现,只见烛火慢慢地熄灭了。这个结果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
原来书上的知识也有错误呀!我这样想着,不过心里总是感觉不塌实,会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环节没注意啊?我仔细地琢磨着,可是得不出什么结果来。
我决定找科学老师问个究竟。科学老师仔细地听完了我对实验经过的解说。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她说:“我们重新来做这个实验。”
老师找来了蜡烛和杯子,把蜡烛固定在杯子底部,然后往玻璃杯中注水,当水面刚刚与蜡烛的上部边缘相平就停止注水,然后点燃蜡烛。我睁大眼睛看着,过了一会儿,有趣的现象真的发生了。
蜡烛在燃烧着,烧到水面以下时,没有被水湮灭,而是一半火焰在水的上面,另一半火焰在水的下面,那景象奇怪极了,我简直是屏息凝视。再过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完全落在水面以下,但仍然不熄灭而继续燃烧。此时,从水面上能观察到蜡烛火焰在水中摇摇晃晃的全部虚像,且比正常的要大、非常有趣。当蜡烛燃烧到底部的时候,火焰落在水的下面,给人的感觉是火焰能”穿透”水层冒出来,让人格外惊奇,难以相信。最后,才出现“蜡烛成泪泪始干”的结果。
我既兴奋又百思不解:为什么我的实验没成功呢?回想两个实验的过程,只有一个环节是不同的,就是当水慢慢地注入杯中到蜡烛边缘时,我继续注水,老师则是停止了注水,是这个差别导致的不同结果吗?
我向老师提出了我的疑惑,老师微笑着点点头,让我仔细观察杯子里剩下的蜡烛。发现蜡烛已成为一只“蜡筒”,其周围存在着一层薄薄的蜡壁。老师在一旁解释着:就是这层蜡壁阻止了四周的水流向烛芯,而这层蜡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因为蜡烛的外壁与冷水接触,水会从蜡烛的外层吸收热量使蜡烛的外层温度达不到它的熔点,当然也达不到它的着火点了,更谈不上燃烧了。于是就在烛芯与水之间形成了一道“隔水墙”,这就是蜡壁的由来。而蜡烛则可以在“围墙”之中继续燃烧。而我在实验过程中注水的速度太快,(虽然我尽量放慢了速度,但还是太快了)水从蜡烛外层吸收热量的速度不足以使蜡烛外层充分降温,于是蜡烛外层也被燃烧,没有了“隔水墙”,实验当然就失败了。
真是百密一疏啊,看来,科学实验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不由暗暗地想。“水火不相容”吗?看来在不同的环境下,许多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