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与时代800字

2024-06-1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从某种程度上说,光怪陆离的时代失落了少年的笔。走出电影院,回味古天乐在《最强喜事》中的表演,只是感叹:“他还是man一点好。”如今,另一种颠覆性的审美观悄然萌芽——小沈阳爆红,“伪娘”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以不健康的形象出现,媒体甚至借此大肆炒作。而大部分的受众,正是处在心智成长的十字路口的青少年。再看眼下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多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音,造成听觉垃圾的同时,在无形中扭曲着我们的价值观,营造出了一种渐趋矫揉颓丧的文化氛围。

浮华的世界,一点点地丢失着阳刚之气——那种积极健康的自信美,豪放俊逸的刚健美。似乎逃不开,当鲁迅文学奖也可以公然被亵渎了,当世界名著不如郭敬明的书畅销了,少年的心跟着起毛球,拿着笔写浮躁了。

不同于西方人对文学“崇高美”的信仰,中国人几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文字,恰恰是“阳刚”的文字。你一定听过那个庶民悲壮的告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兵荒马乱、荒烟蔓草间的誓言绝不是矫揉造作,那份柔情,也叫阳刚。“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吐尽不平,忧国忧民。辛词的阳刚之气如喷薄之火山,令人百感交集,敬意顿生。“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更奋然而前行。”在国家最黑暗屈辱的时候,鲁迅的风骨挺起了民族阳刚的脊梁。

原来,真正写出阳刚文字的,不是环境,而是阳刚的人格精神。如果把写作比为一场演出,那么时代就是巨幅的背景,控制笔杆的灵魂是舞台中央的演员。和谐生动的背景固然能为场面增色,但决定不了演出成功与否;演员精彩的表演,才是唯一可以点燃全场的元素,甚至激活了背景!

回到当下——过着最安逸的日子,成了最被宠的一代,接受着所谓的“素质教育”,面对着花花世界中蘸满毒汁的诱惑,我们看似很有借口长成一副“媚骨”。但换个角度说,我们又是幸运的,不曾经历战争而与亲人生离死别,不曾有过怀才不遇的苦、国恨家仇的辱,更应心存感激,更有理由活得率真,也更有能力塑造阳刚的人格、用笔尖奏出时代最强音。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