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

2024-06-1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红色精神代代传,英雄业绩记心间,重走长征路纪念先烈们的事迹,学习先烈的红色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希望你喜欢。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1

  山路蜿蜒曲折。

  车子在崇山峻岭的山间沟壑中穿行。

  这是豫陕交界的秦岭山区,祖祖辈辈的山里人在这里居住。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一路走来,双脚磨出的血泡烂了,流出血来。行军,战斗。枪声不歇。血干成了痂。没有公路,双脚飞快地在这种山路上奔驰。脚起了茧,越来越厚。

  车子的轮胎,像极了红军脚上的茧。车里是一群青年学生,细皮嫩肉,与当年红军的年龄相仿,手脚都没有茧。兰草红军小学,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是孩子们追踪的第一站。睁着一双崇敬的眼,一边走一边看。竖着一对机灵的耳,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手也没有闲着,不时拍个照片,做个留念。轻声交谈,偶尔还会提出一个问题来。

  出生在山里的人,习惯了靠腿脚走路。所谓的官道,只是骡马能走的山路而已,更没有车。从会走路的那一刻起,都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奔跑的。无论男女老少,从小就练就了走山路的本领,无论是空着手还是背着行囊挑着担子,都自如轻盈。铁锁关,在箭杆岭上,是豫陕两省交界的隘口,雄关险要,有陕西民团守关。冲锋号响起,红军战士像小老虎一样勇敢,猴子一样敏捷,灵活自如不亚于常年走山路的人。守关民团居高临下,优势尽显。枪口瞄准向上冲的红军,枪声响起,子弹穿破了一个红军的肚皮,肠子流了出来。红军战士不慌不忙,镇定自若,把肠子重新塞回到肚子里,一只手捂着伤口,一只手提枪往上冲。守关民团傻眼了,见过怕死的,没有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忘了继续开枪。红军冲上了关,战斗结束,硝烟弥漫。

  停了车,孩子们在铁锁关追逐嬉戏。细听,原来在做攻守游戏,也有在体验一脚踩两省的豪迈。山风吹来,虽然是初夏,仍有一丝凉意。树随风动,树梢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又向西,就像当年红军打游击,忽而陕南,忽而豫西,究竟是赤化商洛还是回蹿卢氏,令敌人晕头转向,捉摸不透。红叶树上挂着玛瑙似的果子,在风中晃来晃去,像红色的小铃铛,犹如圆溜溜的弹珠,很快,就吸引了一个孩子。秦岭最美是商洛的牌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表情,仓颉造字也抵挡不住孩子对红色果子的兴趣。

  入陕,黄家村俘敌一个营。翻山越蟒岭,徒步涉两岔河,过炉道。红军夜宿庾家河,七里荫峰头设一个排放哨警戒。山里人丁稀少,哨兵眼望这空空的山野,连日疲惫袭来,冬日的暖阳照在身上,不觉合上眼帘,进入梦乡。睡梦中回到了阔别的故乡,亲人们围上来,却不言语。哨兵惊醒,原来蒋介石的中央军60师摸了上来,慌忙鸣枪,战斗打响。枪声就是命令。红军高层立即终止正在进行的会议,拿起枪,投入争夺七里荫峰头的战斗。不能窝在街道的山凹里。更不能让敌人占领山头高地。红军将士全部参战,高举红旗,冲上山巅,战斗从中午到黄昏,反复冲杀,异常惨烈。军长、副军长都身负重伤,昏迷不醒。不是残阳如血,而是变了天,雪花飘飘。

  汽车循着红军的足迹,一路颠簸,驶到七里荫岭头。孩子们雀跃着,向庾家河战斗纪念亭奔去。一座座无名烈士墓静静的躺在这里,青山无语,默默守护着英灵长眠,无惊无扰。当地政府修筑的廊道、壁画,用图片和文字还在诉说那远去的故事。孩子们的神情专注,一种叫作“肃穆”的气氛笼罩下来,从山间林梢弥漫到人的心里。郭述申同志题词的纪念亭建在岭头高地,镶有梅兰竹菊的汉白玉栏杆围出一片平地,将纪念亭拱卫起来。亭内的碑文记载了那场战斗。纪念亭东西两侧的山坳口立有石碑,分别是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的负伤之地。军长手腕动脉血管被打破,终因流血过多而昏迷,副军长头颅被子弹洞穿,昏迷五天五夜,醒来后却说自己美美地睡了个好觉。孩子们的心震颤了,自觉采摘山间的野花,扎成一束束,恭恭敬敬地献在墓碑前,深深鞠躬,祭奠英雄。

  山,还是那座山。路已经加宽,铺上了水泥,成为公路,通了班车,直通山的外边。人们出行,已经不再靠双脚,都乘坐交通工具。

  归途中,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从心底溢出来,形成一股强音,萦绕在脑海耳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2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是建军_周年的日子。这个日子,我想过得比以前更有意义。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和表哥阳阳一起去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我们去追寻红军的足迹,去缅怀先烈,了解历史。

  到了红军广场,我一眼就看见了广场中停放的那架飞机,那是列宁号侦察轻型轰炸机。这是红军缴获的国民党的飞机,也是红军的第一架飞机。我抚摸着机翼,一种自豪涌上心头。

  抬头一望,正对面的建筑物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我们快步上前,拾级而上,旁边雕花的扶手十分古朴。

  从入口进去,我看见一个大大的电子屏幕,上面介绍了纪念馆的参观路线和七部分的内容简介,从这里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纪念馆里一尊尊雕像吸引了我的视线。在第一展厅中一排伟人的雕像屹立着,正是他们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再往前走,我看见了徐向前的塑像。徐向前原名叫徐象谦,因为他自己的永远向前的革命精神而将名字改为“向前”。他用自己的一生对“向前”作了最有力的诠释。我们还看见了沈泽民临终前写报告的雕像。他坐在简陋的屋子里,斑驳的墙壁,昏黄的油灯….虽然有一盆炭火,但从他单薄的衣物上可以想象他的寒冷。这至死不渝的精神让我感动。

  革命的成功不单单靠领袖人物,人民大众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雕像同样让我感到震撼。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信阳站工人2000余人提前拉响了罢工的汽笛。截住了一列由南往北的列车,与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阀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虽然林详谦、施洋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永留人世间。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组雕像是“柳林起义”。红军用“土坦克”打败敌人的“洋碉堡”。“土坦克”就是把棉被浸透水,蒙在一张方桌上。就这样居然把火力猛烈的“洋碉堡”打败了。真是令人拍手称快!

  在当时红军要取得胜利非常不容易。我们看到展出的实物有:大刀、长矛、红缨枪头、脚鱼叉等,比起日本的东洋刀差远了,更不要说洋枪大炮了。我们还看到了红军穿过的草鞋、军装等。看着这些我心潮起伏,这些锈迹斑斑的武器上不知洒下了多少红军的热血与汗水,我也不由得想起红军与敌军搏斗的场面。我的眼睛湿润了。

  今天我认识了信阳的革命背景,知道了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是伟大的红军和广大的农民工人用大刀长矛打拼出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让我们去追寻红军的足迹,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吧!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3

  最近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心里不仅为现在国家的强盛自豪,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忘了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织着惨烈、屈辱、反抗、愤怒与自豪……

  70年前。中华民族用热泪与热血的奔流。结束苦难而悲壮的历史;70年前,8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铸就坚强不屈的脊梁。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驻军发动进攻,从此,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战争总是邪不压正的,正义的力量总会取得胜利,然而胜利也是要代价,那便是鲜血。没有人清楚知道有多少生灵在那场人类的灾难中消逝,有多少文明在战争中湮灭……

  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珍爱和平,在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在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中,我们在抗战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同纪念这重要节日,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牢记历史:现在的我们不能切身体会先烈们的牺牲,不能明白如何放弃小我成全大家。我们应利用暑假多听抗战老兵给我们讲述那些烽火岁月。怎能想象丧尽天良的日寇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怎能想象灭绝人性的日寇对我东北同胞的活体实验;怎能想象关内关外,大江南北日,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屠刀所向,尸骨成山!这些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每个中国人不该遗忘的耻辱。我们要牢记历史,痛定思痛,奋勇前进。

  缅怀先烈: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对你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辉煌业绩,将牢牢的刻在史书上!你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你们,无私奉献的英雄!

  纪念活动: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央七常委参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广电总局于7月6日确定了一批纪念活动主题重点影视作品和出版物,在北京“两会”期间,公安部副局长,北京公安局局长傅__透露,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式将于今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第一次有外国首脑出席的阅兵仪式,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规模阅兵,他对于展示我国的军事实力、维护战后秩、序凝聚国人信心震慑腐败分子等方面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

  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弘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不再受人受点欺负,同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重温历史,勿忘国耻,矢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少年忧患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让我们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奋发图强,立志报国。我们相信:进步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信念。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4

  时间的长河在不停地流淌。这是又一个节日,也是纪念烈士的日子。

  回首100年,漫长的岁月。为了人民的幸福,黄继光用胸膛坚决挡住了敌人的枪。邱的叔叔,为了不暴露革命目标,在大火中被活活烧死;;此外,还有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纪念烈士,我深受感动。想起烈士,我的思绪起伏不定;为了纪念烈士,我的心澎湃。;虽然革命烈士们没有实现他们的雄心壮志,没有亲眼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但你们为革命流下的鲜血将永远浇灌中华民族解放胜利的花朵!

  青山耸立,绿水长歌。同学们,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学习着,肩负着祖国现代化的重任。

  听着。我们祖国的未来在召唤我们。只有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战斗精神努力学习,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我们的祖国才能在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5

  __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年份里,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响应团中央、人民日报、新华网利用暑期进行“全国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寻访活动”的倡议,开展了河北工业大学全国大学生抗战胜利寻访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抗战寻访冀东小分队和太行小分队(与城市学院联合组成),两队共31人。两支抗战寻访小分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谷路宁书记带队并特邀校友杨裕民烈士的曾孙杨小冀先生全程陪同指导,分别于7月9日至12日(17人)和7月15日至20日(14人)在冀东和太行两地区相继开展了实地寻访。此次寻访活动前后历时十天,横跨晋冀京津四省市,行程3千多公里,走访了20余处旧址和单位,直接访问50余人。此次活动,通过共同追寻抗战遗迹,缅怀前辈英勇事迹,激发了小分队全体师生继承英烈遗志、发扬抗战精神、爱国爱校的极大热忱,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很好的载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抗战寻访活动启动

  __年7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与会的领导和老师有校党委宣传部陈鸿雁部长,校友办戴景新主任,校团委赵庚书记,原机械学院党委余永璋书记,天津市创举科技有限公司王柱祥总经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谷路宁书记、梁永郭副院长、院团委武芬书记、近现代教研室高京平主任,城市学院学工办刘征主任、何树、张树亮老师,以及参与实践的所有同学。首先,武芬老师强调了暑期社会实践队的纪律要求;小分队学生负责人苗春莹、杨佳慧分别介绍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以及组队形式、实践流程等大家所关心的话题。随后,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就此次寻访提出许多很好意见和建议,鼓舞全队士气并寄予厚望。陈部长指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希望此次实地寻访,真正做到弘扬爱国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另外在我们已经掌握的先烈事迹基础上,挖掘出一些不见经文的校友革命事迹,借此契机丰富校史内容;戴主任讲了一些冀东抗战鲜为人知的轶事,丰富了学生对冀东地区抗战历史的了解;王总说,我在校团委工作过,也是唐山人,有感情有义务支持同学们这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同学们也就此次寻访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都得到满意解答。谷书记强调:追寻英烈足迹,弘扬抗战精神,是这次活动的主题;校友英烈在国难当头时刻,弃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捐躯,深度挖掘校友英烈的抗战事迹,实地考证史,取得印证实据,收集烈士及其他校友在抗战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相关资料,是此次寻访的主要内容;小分队此行任务艰巨,大家一定要团结协作,不负众望,圆满完成这次寻访。最后,在学院楼前举行了授旗仪式,由校团委赵庚书记向两小分队授旗。

  先烈勇捐躯,既存功绩犹存意志;后人常仰德,既见事迹更见精神

  一部河北工业大学校史就是一部爱国、救国、强国的奋斗史!自19__年建立以来,在历次反帝爱国斗争中,都能看到河工师生的身影。抗战时期,广大进步师生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舍身救国的英雄人物。其中,留美博士杨十三教授、洪麟阁教授、田野(赵观民)烈士宛如一颗颗闪亮的星,光照燕赵大地,彪炳中华史册,是河工精神的楷模。

  勤、慎、公、忠的河工先辈

  7月9日下午,抗战寻访冀东小分队一行奔赴首站地唐山冀东烈士陵园(上图),缅怀校友化工系杨裕民教授、洪麟阁教授以及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赵观民烈士。热血遍撒燕赵地,忠骨漫埋华夏土。1939年7月21日,杨裕民教授在日寇第二次九路围攻太行山作战转移时牺牲于担架上。杨教授以自己的抗日义举,实现了他“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缛作亡国奴”的铮铮誓言。洪麟阁教授于1938年10月,在蓟县与日寇战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年仅36岁。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赵观民烈士于1942年9月19日因叛徒出卖牺牲在兴隆县小沙峪沟,年仅28岁,无子嗣。英烈们的热血洒满燕赵大地,与祖国化为一体,虽然是百般面孔但却是同一个信念同一种精神!小分队在谷书记的带领下,做吟国歌,向革命烈士默哀并于纪念碑下庄严宣誓:追寻英烈足迹,弘扬抗战精神!参观陈列后,师生代表分别向三位烈士的铜像敬献花篮,鞠躬致哀,瞻仰碑文。寻访第一站,实际上是河北工业大学大学精神的寻根之旅,使我们既有铭记苦难和耻辱、缅怀先辈、敬畏生命的仪式感,又有珍惜当下、警醒未来、追求和平、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7月10日上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达李大钊纪念馆,瞻仰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追寻这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带来新血液的伟大历程。李大钊先生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为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着全队师生。我们的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呼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全为中华,碎为中华

  带着感动也带着自豪,上午我们又赶到达卢龙县冀东抗战纪念馆。听着讲解员讲到冀东抗战事迹,看着一张张照片中稚嫩却又坚毅的神情,震憾于前人为我们今天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为那些尚未经历过人间幸福而早逝的中国士兵们而难过,更为先烈们的理想和壮志所激励。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永远铭记,并将感恩之心代代相传,永志不忘!

  探寻历史、铭记先烈、传承精神是河工人的责任,小分队代表河北工业大学在冀东抗战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图),使河北工业大学以抗战寻访活动为契机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了根。

  循着先辈抗战的印迹我们一路北上,7月10日下午赶到迁安市博物馆(上图)。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馆,感受到了迁安的历史变化。之后我们来到“英烈之歌”展区,瞻仰校友杨十三烈士铜像;听讲解员着重讲解有关杨十三、杨秀峰的光荣事迹,亲身感受到了杨家叔侄的满腔热血、奋勇杀敌、一心报国的决心,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叱咤风云,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杨十三。

  “冀东小延安”、“江北井冈山”

  在先烈们抗战事迹的鞭策下,7月11日我们马不停蹄地到达遵化市地北头镇鲁家峪村(上图)。在抗日战争水火之中,谁人为国干洒热血,在鲁家峪我再次见证了中国人民用钢铁意志做出的回答。抗日时期,鲁家峪因地势险要,山林茂密,成为冀东的抗日领导中心,更是被誉为“冀东小延安”、“江北井冈山”。日寇对鲁家峪根据地恨之入骨,对鲁家峪进行重点围剿,造成骇人听闻的鲁家峪大惨案。鲁家峪村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丹心碧血沃中华!

  “纾国难,解民忧”的“洪司令”

  在距离鲁家峪村6公里远的地北头村是校友、抗日英雄洪麟阁的家乡。在地北头村我们参观了洪麟阁纪念馆(上图),走访了当地村民,并考察了河北工业大学100周年校庆火炬传递燃火地点。“纾国难,解民忧”,洪麟阁从学生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1938年7月8日,他与杨十三等人一起建立冀东抗日联军,毁家纾难,舍身为国,所以人们尊称他为“洪司令”。洪麟阁在牺牲前,忍痛扯下一块树皮,蘸着鲜血写下了“还我河山”的战斗檄文。看如今,洪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因为现代的中国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健步奔跑!

  冀东第一块根据地

  冀东抗战首先要看盘山,因为这里建了冀东第一块抗日根据地。盘山烈士陵园(上图)墓区长眠2700名战士,这些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是中华民族魂浓墨重彩的一笔。步入墓区,小分队来到田野(赵观民)烈士墓前,讲解员给我们详细解说了田野烈士的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丹心碧血为人民,革命精神传万代!全体师生给田野(赵观民)烈士祭扫陵墓,敬献花圈,并于纪念碑下庄严宣誓。瞻仰这片肃静的陵墓,虽然这只是上一世纪最伟大的爱国救亡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但是却蕴含着最宝贵的值得当代人终身追寻的革命精神,今天追忆这种精神不但会给我们带来思想的滋养,还会净化我们的灵魂,澄清我们的人生目标!

  寻访冀东抗战使我们感到了骄傲与自豪,因为在冀东抗战中有我们河工人的拼命救国的身影。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是河工人爱国、强国的志向和责任有增无减。带着这份情感,12日在北京我们看望了杨十三烈士的后代101岁高龄的杨晓苓奶奶、校友也是杨十三的战友连以农的后代连景文奶奶、连爷爷。亲临英烈后代,校友情深、血浓于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动。杨奶奶、连奶奶、连爷爷给我们讲了许多先烈事迹,嘱咐我们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修身治国。想当年,书生报国,毁家纾难;投笔从戎,为国捐躯,使中国走出了存亡的危机,终赢得生前死后名。看今朝,作为晚辈后学,实现中国的富强,当然当仁不让。中国梦,学子行,我先行!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当我们探寻的脚步迈入宛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时候,几天来头脑中日渐清晰的冀东抗战一下子汇入到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穿梭在在纪念馆各展馆中,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岁月,一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英雄史诗展现在我们眼前,萦绕在我们心头。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精神历久弥新,光耀现在,辉映未来。小分队庄严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出纪念馆向西步行800余米,我们来到了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起点——卢沟桥。78年前卢沟桥上的石狮亲眼目睹一个以宽容、和善、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怎样在一种痛苦中去以血还血、捍卫生命和民族尊严,而78年后的今天,石狮正见证着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