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时光雕琢的璀璨明珠1600字

2024-11-0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东白山下,东白湖畔,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斯姓人聚集地,称作斯宅。这里有一个以千柱屋及笔峰书院、华国公别墅等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古色古香,宛若一串时光雕琢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今年暑假,我们有幸作了畅游,之后便像在脑子里放映黑白电影一样,幻化出一组组怀旧的境头,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千柱屋。

千柱屋可谓民居建筑一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未去千柱屋前,我对千柱屋已有了些零碎的印象。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千柱屋。没有重岩叠嶂的险峻,没有松石笔立的伟岸,只有一望无际的幽静和古朴。千柱屋被这幽静和古朴包裹着,就有了一种别样的神秘和孤傲。

这座隐藏于会稽山脉西麓斯宅的江南古老巨宅,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村落,瓦脊线纵横交错,马头墙此起彼伏,但它只是一幢屋子,一幢一千多根廊柱(据当地老人讲是999根,待考)的大房子。千柱屋里的老人们颇为自豪地介绍说,以前住在千柱屋的人家,放牛不用出门,牛天天就在这千柱屋里吃天井里的草,也能养得膘肥背圆。千柱屋里虽然各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廊檐相接相合,互不隔离,像一座微缩的城池,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恍惚间,满目苍翠中,千柱屋的建造者斯元儒老人,身穿长衫,拄着拐杖,踏着青苔石阶悠然走来,他微笑着,为我们打开了那扇书有“於斯为盛”的正厅大门。据说千柱屋又叫“斯盛居”,是一个名叫斯元儒的乡人在清嘉庆年间建造的。正厅门楼门额上雕刻的“於斯为盛”4个九叠篆书字,取自《论语》,意为由此而兴盛、斯氏昌盛。

千柱屋被誉为江南明清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有它的道理的。没有镂金错银,没有朱门重牖,甚至没有名人支撑,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座江南古宅,注定是一种民间标志,一种建筑典范。

千柱屋5座重檐式门楼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门额四周砖雕人物、山水、花鸟,质朴厚重,形象生动。梁、柱、门、窗、墙亦均有雕刻,只是不饰重彩。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它是一部立体的审美大辞典,百年生活为它作了很好的注释。

也许千柱屋,注定是个千古绝唱。那廊檐相连户户贯通的大排场,至今无人能及;那精美绝伦饱经风霜的《百马图》,至今无人能续;那历经百年不结蛛网的“无尘木”,至今无人能破。而那松啸竹动的林涛声,笔架书屋的琅琅声,又曾给人多少荡涤心灵的启示。

千柱屋最有看头的是正厅后面天井照墙上的砖雕:百马图。这是一组十分罕见的砖雕,在21块方砖上雕有形态各异的马,那些马,或坐,或站,或引吭长啸,或低头吃草,或腾挪跳跃,或耳鬓厮磨,栩栩如生。但是,细数马的只数,仅六十余只,不知为何名曰“百马图”?出了千柱屋的后门,沿一条小径拾级而上,两边古树森森,遍地落叶飞黄,夕阳西下,树梢挂霞,鸣鸟啁啾,小虫和唱。一种亘古的幽静从山脚爬上来。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就进了那个笔峰书屋,这是早年斯家孩子读书的地方。它顽强地屹立着,以百年不变的姿势,坚挺着诸暨人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轨迹。

走出千柱屋,我们又游走了上新屋、下新屋、新谭家,最后来到了华国公别墅。

华国公别墅建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比千柱屋建造晚42年。为斯华国的儿子斯志浦与斯源清所建,其中斯源清为举人(官报上有其名),官至县令。

华国公别墅建筑特点别具一格,私熟和家庙的结合体,独一无二的风格为国内罕见。门台上“华国公别墅”系清代经学家俞樾所书;正门门台上雕有“暗八仙”,含蓄的表达了避邪的含义。前厅左右有青石双面雕的“九狮图”“八鹿图”,后厅左右有青石双面雕“丹凤朝阳图”。中厅为“思诚堂”(现无匾),墙上官报、学报共10张,历时100余年,至今字迹清晰,当时是用来通报科举中试学子成绩的,其中斯源清的官报也在其中。因为当时是用糯米糊一层一层的进行粘贴,所以能保存至今。

两侧厢房系学生读书之地。后厅为家庙,中厅耳房后廊有两井。左边深挖,名为“阴井”,用以生活用水;右边高于地面,名为“阳井”,可用于防火用水。奇特之处:首先水池为青石所砌,不用粘合物;其次,不管四季、不管旱涝,池水水面永远保持池沿5公分处,不干不溢。两口井相距十余米,水平面却不同。

阴井旁的“惜字亭”,上题有“恶其弃于地也,行将问诸水滨”,意思是学生写过的草稿纸不能随便丢在地上,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可见当时对学问的重视程度。

从千柱屋到华国公别墅,像一条时光燧道,记载着斯氏祖先的梦想与智慧,也凝结着我们的敬仰,串起了我们的缅怀……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