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豆7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奎宁。柏琴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把奎宁提炼出来,但却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鲜艳的东西——氯化苯胺。这种东西作染料特别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诞生了。柏琴为此申请了专利,并办起了历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厂。 

在未能解决原定问题的情况下,有心的人却能用来解决另一种问题。看来“种瓜有时也能得豆”。 ??其实,“想种瓜,却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纪中期,德国人亨利·施瓦德为了寻找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行星,他用望远镜对着太阳连续观察了5年,一直没有找到他所要找的行星,但却第一个发现了太阳的表面有太阳黑子存在。他继续观察、记录,后来通过对多年积累资料的分析研究,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授予的金质奖章。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农业科研小组原打算研究一种能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未能如愿,然而却发现了一种能阻碍某些农作物和杂草生长的物质,于是除草剂就这样诞生了。这真是母鸡下了鸭蛋、种豆得了瓜。 

凡种“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于细心观察、分析。有时种“瓜”得了“豆”,由于表面现象的掩盖,即使留心你也难一下子看出“豆”在哪里。例如1932年,德国的杜马克发现了一种染剂,它对链球菌病具有特殊疗效。但他没有细心分析原因。后来法国化学家特雷夫对这种染剂细心分析,才知道有特殊疗效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染剂,而是因为它包含了一种叫磺胺的物质。如果杜马克也能做到细心分析,那么,磺胺也就可以更早的为人类服务了。 

朋友们,你从中学到东西了吗?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分析,说不定哪一天你也能从“瓜地里”收获一大堆圆滚滚的“豆子”呢。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