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选择书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读着书,就像在和自己的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快活;书是知识的源泉,一位伟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就想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突破重重阻碍,走向成功;读书是充满了乐趣的,如果你在夏天恬静的夜晚捧着书,让那柔和的月光照着你,让那动听的鸣蝉唱着歌沐浴你,让那情人心脾的芬芳的花香滋润你,那多让人惬意!
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哪位伟人是不爱读书的。古有匡衡凿壁借光,颜回好学;近代的有徐特立,鲁迅;现代的有萧红,沈雁冰等等。他们都是爱读书的。正如哈兹利特说过;“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书籍价廉物美,不啻(chì)是我们呼吸的空气。”
说个大家都熟悉的,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吧——
匡衡家境并不富裕,他每天白天帮家里劳动,劳动之余刻苦自学,可家里没钱买灯,夜里也不能读书,这使他十分苦恼。
隔壁是有钱人家,可人家不愿借灯给他,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让光线透过来。从此,每晚匡衡就蹲在洞边,对着光,贪婪地读着,直到邻居家熄灯,才睡。
可家里的书并不多。他便去别人家里打工,报酬就是借他书看。主人一听,很高兴,收留了他。从此,匡衡白天干活,夜里读书。随着匡衡书读得越来越多,也就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其实,不仅仅中国人爱读书,外国人也一样。就拿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来说吧——
住在伦敦的马克思几乎每天早上九点钟必定到市里的一个大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读书和做笔记。他总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在这里,他会不知疲倦地读呀读,写呀写,一直到晚上图书馆要关门了,他才依依不舍地最后一个离开。
马克思每天在自己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读,写,记。天长地久,日积月累,地上竟出现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后来,这对脚印被称为“伟大的足迹”。
当然,读书也要像马克思一样,学会记。华盛顿曾说过:“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只有记住这一点,在你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时才会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是银河落九天。”;只有你在漫天飞雪中闻到一股梅花香时才会想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只有在你观赏西湖美景时才会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书也并不一定要读一类书,或除了课本外几乎什么也不读,那这也是不行的。泰戈尔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所阅读的不该读的书比我应该读的书多得多!”鲁迅先生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也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一个人光爱读书还不行,还得爱护书。就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爱书如命”的人。试想,如果你现在看的一本书是破烂不堪,残缺不气的,你会爱看吗?相反,如果是一本干干净净,完好无损的书,你才会读得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吧!
总之,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可以升华一个人的心灵;书,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操;书,也能成就一个又一个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