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育呢?就是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在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与概括。
因此,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一个养成利己范式的人是不能很好理解大公无私的,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体会谦让这种美德的。习育不好,则孩子整个一生的根基就动摇倾斜了。
习育可以说是一种后天的社会遗传,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程序。好的范式受益终生,坏的范式贻害无穷,所谓“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便是一个写照。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极其痛苦的。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这种再教育,因此我们才看到富兰克林、托尔斯泰等的自我修正的伟大。
那么,什么是化育呢?简单的说,化育就是人的精神上的培育,就是人的灵魂的建设。同习育一样,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这就是宗教里的传教总是由那些品德卓越的传教士来完成而不是由其他方式来完成的一样。只有英雄才识英雄,只有英雄才能造就英雄。
因此在气概、品德、意志、智力这四者之中,只有智力才是“教”的,其他都是“育”的,由此可知潜教育的重要。“教”可以培养出神童,但却培养不出大师;“教”可以培养出士兵,但却培养不出将帅;而只有“育”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生。
现在有不少创造学家在谈论左脑或右脑建设,这其实仍然是在显教育范围里打转转。比左脑、右脑更重要的,是内脑与外脑,也就是习性与神性的建设,左右脑不过是智力性工具性的。内脑是动物性的,形成范式,习与智长;外脑是精神性的,形成灵魂,化与心成!
因此,显教育已到尽头,在新世纪的开始,潜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显露,而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只有父母、教师的习化俱佳,才能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有习、化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潜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