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这个新词,我在烦厚的词典中没能查到它的解释。可我想,初一(9)班的同学,早已把它诠释的很完美了。数学陈老师的乡音挺重的,每每上课都叫我们“不做参(shen)哪”(不做声啊),以后,无论上什么课,动不动就会有“正义之士”大喊“不做参哪”,男生必定哈哈大笑,女生也难免受到感染,忍俊不禁,而此刻,台上的任课老师却还在云里雾里,无奈啊——还有拿同学名字“恶搞”的。
同学“wei ke”被喊成“伟哥”,“yao xin” 叫成了“臭妖精”……总之,那些乐此不疲“天才们”几乎所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在“恶搞”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可是,“恶搞”之后,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同学之间不再友好,本来一致的看法针锋相对了,相濡以沫的关系剑拔弩张了。曾经活蹦乱跳的男孩,受不得“恶搞”的刺激,变得郁郁寡欢,曾经阳光自信的女生,受不了取笑的打击,逐渐心灰意冷;曾经众志成城的班级,遭遇“恶搞”的心理炸弹,开始变成一盘散沙。
老师上课来了脾气,乱了节奏,同学听课散了魂魄,左耳进右耳出,辛勤的汗水被白白浪费,宝贵的青春像“泡沫”破灭。真要问一下“恶搞”的同学了:一定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