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颤抖的双手,推开历史紧闭千年的城门,战鼓连天,旌旗怒展,我终于找到了你——在风中,也在我心中乱舞的三国!
三国是寂寞的,若不是如此,历史的版图上,它又怎么会在四百年大汉之后,三百载盛世大唐之前仅仅占据了短短数十年的风华?但正是这一段短短的寂寞,却无声地演绎着历史铭文上最荡气回肠的传奇。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的确,我不是英雄,但我读了三国。我不是英雄,但又在那段荡气回肠的传奇里,读懂了那份不属于大汉,不属于大唐,甚至不完全属于历史,只属于一段精彩纷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对错的寂寞!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喜欢那种书中散发出的油墨气息,有种清新、干净的味道。所以每每遇到了好书,扑在书面深吸一口气,一阵墨香飘过后,便会浑然忘我地徜徉在字里行间,全然不顾外面发生了什么。然而,我所看到的书中历史最久远的还要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年,用了整整三年,才读完了那两本不算太厚的书。这并不是我不能看长篇,一部写尽光阴荏苒的《乱世佳人》,厚厚三本,我也只用了一个月,而更何况三国也不算太厚呢?可是,没缘由的,我硬是拖了三年才啃完了这个“三分天下,逐鹿中原”的古老传奇。读三国,不似易中天老师读地那么慷慨激昂,也不私冰心老人读得那么义愤填膺,《三国》我读得很冷静,也许一页一页从心里翻过会留下感慨,但却没有那么多的冲动。因此,一部大开大阖、嬉笑怒骂的《三国》也仅仅赚过我一次眼泪,不是为云长败走麦城后的英勇就义,也不是为急仇雪恨的张飞暴怒惹至杀身之祸,更不是为先主白帝城托孤的推心置腹,而是为了孔明那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出师表》,字字千钧,足以拨动起尘封已久的心弦。当读到“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一切对蜀国的感伤涌入心头,那种对关张刘相继离世的悲凉全涌了上来,仿佛潮水湮没了礁石,一发不可收拾,泪如雨下地感伤着。并不是说我有多么喜欢蜀国,知识看着他们一路走来,从“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到“哭祖庙一王死孝”,多少风雨,多少心酸,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功成名就,又看着他们踏着历史的悲歌,背影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千数轮回,梦终还是灭了、灭了……
烽火连天吞日月,尘埃落定叹苍生。三国归魂,历史的车轮碾过,已经化作镜花水月,蜀国能怪谁么?能恨谁么?是曹操,还是孙权?是吕蒙,抑或是陆逊?是阿斗没?司马氏么?不能,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历史不在乎对错,年华就如流水一般匆匆滑过很容易就弥漫到干涸,历史永远不能将一切推翻,从头再褪为白纸。叹气,也仅仅是在已经写满沧桑的画布上吹过一阵来去无踪的微风。乱世出英雄,战火绵延的三国造就的不仅是一段传奇和数不清的英雄人物,那些兴亡胜败,也早就镌刻在时光的碑文上。虽然有关云长五官六将,千里寻兄的义薄云天,有赵子龙七进长坂的英勇无畏,有马孟起大破曹营的神威震世,虽然有郭嘉定计辽东的运筹帷幄,有孔明火烧赤壁的谈笑自若,有陆逊智破连营的惊才绝艳,那是何等泣鬼惊神之勇,经天纬地之才!可最终都化为尘土,漫漫长江之上,只留一行鸿雁穿云而去。英雄也是寂寞的,英雄末路更加苍凉,他们在自我中演绎着翻云覆雨的一幕戏,从一开始就是悲剧,那是无论如何都翻覆不出亘古的悲哀,一种轮回的宿命。而人若棋子,在历史的棋盘上黑白纵横,勾心斗角,可最后,都只有一个结局——时光流过,所有的一切都被洗落一地,重新开盘。日更月替,山易河改,分分合合乃是冥冥中注定的结局,同时也是早就被安排的开始。掩卷沉思,我们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从文字中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乱世风云,只能试着去接受,去感慨,去体会,去融入说不清是与非、道不明对与错的三国!我们可以愤怒,但不要指责曹操阴险狡诈,若没有一点阴险狡诈,何来横扫袁绍,席卷中原的霸业?我们可以扼腕叹息,但也不要埋怨刘备近乎固执的仁慈,新野一役的与百姓同行让多少读者的心如在弦之箭一样紧!可也正是他,才让当时的黎民感受到硝烟尽头的一线曙光。我们可以冷然相对,但也别气孙权的两面三刀,即使他杀死关羽,也间接害死张飞,以至加速了整个蜀国的破灭,也不过是当时的一种治世之道。历史既然为我们谱写了这一段传奇,当然会为它涂抹上各种色彩,故事的本身并没有对与错,我们只好全部接受——即使我们只愿意品味阳光,但抬头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乌云。
浩然如水,大气磅礴的一段三国史,就那么在我的不解,感伤,迷茫,叹惋中如光影般扫过心田。曲终人散,一舞既罢,这乱舞的三国,终于也从我的脑海中揭过最后的一个画面,魏蜀吴的几多沉浮几多风雨终归寂静,千年过后,如碧落黄泉,留下一首不知是无奈还是悸动的殇歌。正是:
兴一叹,亡一叹,
流光荏苒笑青山,
回首意阑珊。
潇水寒,湘水寒,
姑苏台上空凭栏,
弱水路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