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珍惜,错过后的珍惜有时有用有时无用,然而错过前的珍惜却是有价值的,让我们为所拥有的一切而珍惜,不让我们错过,使错过后的珍惜流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无数故事,我们错过不止一个,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1
微凉的秋风卷起散落一地的枯叶,然后撒手而去,任凭枯叶化作一只只残碟,而后绝望地坠。枝头那颤抖的枯叶,终是敌不过风的诱惑,挣脱开母亲的手投向了大地的怀抱。离开了的,终是回不去了吧。
一个人静静地走在那早已萧条的小道上,耳边忽闻一串串清灵的笑声,转过头,望着池塘边上那追逐嬉闹的身影,残阳洒下的余晖为她们镀上了一层暖暖的橘黄,犹如一张早已泛黄的照片。曾几何时,我们也曾那样肆意地奔跑过、大笑过。你说要带我爬遍每个山头,探险一个个岩洞;你说要带我去小溪捉鱼,带我去泛小舟;你说要和我一起去看日出日落,你说,你说的我都记得,可你却不会再出现,不会再拉着我的手,温柔地对我微笑了。
还记得那天,太阳洒下的点点光辉也驱不走一丝丝冷意,你早早的来到我家,拉着我的手满脸神秘地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好奇心被勾起的我却没有发现你那双冰凉的手不再温暖依旧。你拉着我在田间小路上奔跑着、笑闹着,风穿梭在你飞舞的发丝中。
淙淙的流水声,清澈见底的溪水下是奇形怪状的鹅卵石,鱼儿悠闲地在石间穿梭着,从山腰倾倒而下的藤条犹如一条绿色的瀑布,偶尔从山谷中传来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声。你笑着对我说:“怎么样,漂亮吧?”阳光下的你,脸上挂着暖暖的笑容,风扬起你的发丝,你的裙角,竟会让我生出一种你下一刻将随风而去的错觉。心蓦然一紧。
那一天,我们在那个山谷呆了很久,你紧紧地牵着我的手在山谷中穿梭着,我们爬到树上看刚出生的鸟儿,跑到溪里捉小鱼,在草地里找蟋蟀,当太阳慢慢的下沉,只露出了半边脸的时候,你忽然兴奋地说:“快看哪,好美的落日,明天我们就来这边看日落好不好?”我也高兴地点头说好,那余晖下的你,竟没有让我发现,你那苍白的脸。
当天晚上,我无意中从妈妈那里听到你病发了,很严重,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了,我听到后急忙追着跑出去,在那条你经常拉着我奔跑的路上,看到的只是绝尘而去的车影。
约定好的,我来了,那落日真的很美很美,美得让我想哭,可是我不能,因为你说不喜欢我哭。寂静的山谷,回荡着我们的笑声,仿佛那只是昨天。蔚蓝的天空中偶尔掠过一两只鸟儿,在那洁白的云层上,你是否也在微笑的注视我。风滑过我的指尖,是你在牵着我的手吗?
春去秋来,我们之间究竟错过了多少风景。
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2
也许你曾错过一次精彩的表演,也许你曾错过一次关键的考试,甚至,也许你曾错过一个改变命的绝佳机会,你是否曾为此深深后悔呢?在“十年浩劫”里,无数的人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但有一位作家却像冬眠的种子一样在积蓄力量,“浩劫”一结束,他就写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轫工作,并一发不可收地创作了若干作品他是谁?他是怎样看待“错过”的呢?
他就是《错过》的作者刘心武。他以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以辩证的观点阐述了对“错过”的正确认识。那就是我们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到达“人生的终点”。“错过”可以变成永远的“过错”,“错过”也可能带来“收获”主要看你怎样对待“错过”。“人生如奔跑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这是《错过》中我较喜欢的一段。
作者把人生比较“保额奔跑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做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做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还有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的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
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同时,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生充满连错过。“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错过;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错过。
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3
如果说时间是没有尽头的,而你的年华已经消逝,那是否能将时间看作你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每一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标记,但因为你的种种原因错过了它。你无法倒退再去寻觅,所以请不要错过,不错过,人生就不会遗憾;不错过,人生就不会暗淡。
不错过,就请转身。
若说人生是一场旅途,你我便是其中的行者。我们或许会为了启程时的一个信念义无反顾地向目标奔去,而在过程中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如若稍稍驻足,转身,回首走过的路,兴许会发现那曾是一段多么迂回漫长而又奇妙斑斓的路。
身后,有熏梅染柳没些闲的东风,又被细雨打得沙沙响的梧桐,有盈满西楼的月和南回的燕子,有开满千树万树的梨花雪……
都是被轻易就遗忘了的“错过”,在转身处,与你遥遥相望,但你错过了就消失了。
不错过,就请凝眸。
当你端端凝视一朵盛开的扶桑,当你静静眺望波澜壮阔的海洋,当你细细观察路上匆匆的行人,你会发现,或在表面或在内心的你之前从未在意的东西,但凡细看,就看得到。
冰心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优越的,今生已经是满足了的。所以,抓住现在,只要稍稍凝眸,凝眸处便是不错过。
错过就在我们身边,不错过便是生活画卷中绚丽的一笔。
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我们依旧不能满足于自己现在的寻觅所得,因为错过是无处不在的。也许,她就躲藏在夜晚送来牛奶的妈妈身上,躲在你帮忙倒垃圾后对门奶奶的笑容里,躲在初绽的行道树的新芽里,躲在飞驰的自行车的后座上,躲在此刻我疾书的笔下……
不错过,是生命光彩的折射;不错过,是生命飞翔的羽翼;不错过,是我们的追求!
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4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花特别美。也许是有了相机的原因,处处是美景。或是因为心情好,在忍受了无数个日夜的雾霾后,对这个城市好像已不再抱有希望。
不过,春天还是来了,和煦的春风吹走了一切尘埃,湛蓝的天空好像从未见过,一切都是被洗过的样子。白天,躺在空旷的操场上仰望蓝天;晚上,对着明月凝神。
总之,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等着花开,等待一个生命奇迹的绽放,可好像一直在错过。也许是怀念那不完美的班级合影。然而,我们好像都变了,我们好像错过了当初。当我们都不熟悉彼此时,一起度过的,是花开花落的美好时光。当随着时光推移,我们便开始处处提防,步步为营,每天脸上绽开的,是虚假的笑,总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为什么?
难道交往就是从活泼到话痨再回归陌路人一般的冷漠吗?我们是不是找不到真正的永恒的心?
花开时想着花落,相聚时感叹离别,而错过后却又后悔当初,我们为何一直在错过?
这样好吗?在有花的时候只随意拍几张;过了花季却又痴痴的在树下守候花开。这样无用却又无关痛痒的守候究竟是为了什么?陶冶情操?缅怀过去?
《追风筝的人》中有一句让我深思的话:我们是感性的人,总是沉醉于伤感和缅怀过去中。我想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寄情于景,将自己对人生的的后悔移到对花落的无病呻吟?
我们一直在错过,错过了花开、错过了童年、错过了青春。然而,我们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错过的,不就是我们经历的往事吗?我们错过的,也许仅仅是别人心中的时光,而我们经历过的,却是自己的时光。
关于错过为中学生满分作文5
别到最后,才懂得失去。别到失去,才懂得珍惜。——题记
曾经错过的那段友谊,补上了我那颗不懂得珍惜的心。换上以前的校服,扎上以前的马尾,回到那个角落,重拾那错过的回忆……
樟树的香包围着整个校园,知了闹心地唱着摇滚,一点也不怕把嗓子给喊破,把耳朵给震聋。教室里传来学生奋笔疾书的“沙沙”声,那节是自习课,老师布置好作业便回到办公室去备课了,累了大半天的同学们本应大吵大闹,却被这寂寞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给镇压了下去。
一句话,打破了这香这静:“你别再抄我的作业了!再抄我就要告诉老师了!别抄了!自己写去!”我一把抢过同桌手中的练习册,一下子站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向我这儿投来,我的背后像一阵火烧似的,慢慢地倒在椅子上,软软地拿起桌上的水笔,打开了被清风合上的语文书,又慢慢地写起了作业。同桌也因为我刚才的那句话而收敛了。
不情愿地翻着桌上的参考书,慢悠悠地找着答案,脸上写满了不乐意。过了一会儿,下课了,同学们收起书本,背上书包谈天说地地走出了校门,我呆呆地站在门口,不只是忘了写什么,直到同桌从我身边走过,我才反应过来,拉着她的手往回跑,跑着跑着,跑到了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下,那香,仿佛让时间都忘了一切……
我慢慢地倚着树坐下,对她说:“我不给你抄作业,是为了你好啊,你要是养成了习惯,就有了依赖性了啊,成绩会更差的,你知道么?”“哼,我知道,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啊,每一个跟我同过桌的都这么说,永远都是用这句话打发我,我知道我成绩差,大家都不喜欢我,都不愿意…都不愿意……”说着说着,她的眼眶湿润了,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了下来。“我没有,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也许只会越说越乱,想说的话不知被哪朵云彩给带走了,只留下同桌的那个背影,那个孤独的背影。
那背影仿佛在说我太不会说话了,说得太不委婉了,太伤人了,太……她的背影或许也告诉了我友谊是要珍惜的,刚才开始的友谊只因我一时冲动的话而灰飞烟灭,无影无踪……
言语是把利刃,使用不当便会成为凶器因为一句话的差错可能会失去一生的挚友,一次的擦肩而过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