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上的小枣树10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近日,中华文化艺术协会与中国老舍研究会举办了一个名为”老舍文学创作生涯展览”。以往只是从教科书上略略认识了老舍,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他在文学上的精湛造诣,慕名前去参观后,才知道老舍的一生是那麼地丰富,他的文学作品又是那麼地扣人心弦! 

舒乙先生曾经这样概括老舍的特点:”浑身上下带著他固有的特点,就像他多次描写过的’长在北京城墙砖缝中的小枣树’一样,土壤,营养都贫乏到了极点,可是它依俯在母亲—雄伟古城的胸口上,顽强地硬钻了出来,骄傲地长成了树,从而独树一帜……”老舍先生生活在一个最动荡的年代,枪声,炮响都曾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不少烙印。

破落的胡同裏,留有老舍童年瘦弱的身影,拿著一块块小棉花在角落裏玩耍,每天吃著剩菜稀饭的情景;在艰苦的环境中,老舍磨成坚毅耐劳的个性。 在偶然的机会下,老舍进了学堂,成为了一名学子,他在学校所有学科中,对国文,写作有著特别的钟爱,这是老舍踏进文坛,成为一颗巨星的先机。在学堂裏他学到了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使他增长了智慧,更为他日后出国深造打下深厚的基础,这裏是老舍酝酿光芒的地方,为他将来大放异彩,写下他精彩丰富的人生第一页;这时侯的老舍俨然是一颗正等待著滋润,培养的种子。 

后来,”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个运动不但带给老舍在思想上无限的冲击,也开始了老舍的文学创作生涯。新的思维,新的语言成为了老舍写作的原料,白话文的生动灵活,使老舍可以更自由地创作,种子终於萌芽长成了树,一棵会结出累累果实的大树。 不过到那时侯为止,老舍的眼光都只局限在中国,并没有机会感受到世界文学,之后受聘於英国伦敦大学,远洋的轮船带老舍走出了他所熟悉的中国,向著新鲜,遥远的国度驶去。在英国,他涉猎了很多外国文学,他为了更能准确地明白外国作家在书中表达的情感,便读了欧洲史,希腊艺术,希腊史等等。老舍完全沉浸在这另一类文学中,为他以后的小说加添了许多元素。 

生长在古城墙上的小枣树终於开花结果了,他成了令中国人骄傲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中国母亲孕育出来出色的儿子,他依附著古城墙,感受著中华大地的气息,再凭藉自己的顽强的精神,钻出了头,更昂然地挺立著。虽然后来他为历史作出了牺牲,捐献了身躯,姑且不论他选择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是对是错,但老舍的确为中国新文学奠下了根基,而他的作品更是永恒不朽的。 老舍含泪幽默,写实无华的写作风格在中华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他留给后人的是甘甜的果实,只有细细品赏才能领会当中的滋味。而这棵城墙上的小枣树,仍然会屹立著,等待著后人细细品赏。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