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90后来说,每年过年的习俗大致不变,但都已被现代化与高科技或多或少地熏陶。对它的变化过程,大多竟是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没有确切的体验。我也不例外。
我所能触及的最早的“年味”是从我奶奶的少年时代了解到的。奶奶告诉我,那时正值解放,家里大多很穷,他们的年是吃肉、吃糖的好时机,所以一到过年,他们就用压岁钱买糖块或柿饼,同时,奶奶的哥哥还买灯笼、摔炮,准备十五享用。过年期间,他们还玩一种叫做“抢骨头”的游戏。家长将一块骨头藏在家中的某个地方,三个人(奶奶、她的哥哥妹妹)从天亮找到天黑,谁先找到谁就能得到五分钱的奖励。他们还推石磨,哥哥一个人推,奶奶与妹妹一起推,谁推的圈数多,家长也奖励吃饭时多给块肉什么的。那时的年,就已经成为孩子的天堂。
然后,父母告诉我七十年代时的年的变化。到他们那时,经济稍稍宽裕,过年才吃肉的习惯被抛弃了。由于姥姥是火车乘务员,所以每次过年回来都会带来些外地的特色,妈妈他们就边吃边听姥姥讲外地的奇闻逸事。而爸爸是家中最小的,所以每次都会受到特殊照顾。伯伯将压岁钱拿出,给爸爸买炮。有一次,伯伯“教唆”爸爸点燃炮后拿一会再扔,结果爸爸拿的时间太长,伯伯说“快扔!”,结果爸爸毫无反应,最终爸爸是一只黑手,而伯伯是一顿暴揍。爸爸兄弟姐妹五个人,三十晚上要玩“点灯笼”。一人有五只灯笼,要撕破灯笼上方的纸,用火柴点燃里面的蜡烛,谁将五只最先点好,告诉爷爷,谁就可以将自己的灯笼挂在门外,其余挂在屋内,看自己点的灯笼挂在外面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当然,找骨头与推石磨的游戏不复存在了。
现在,上述的所有游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而消失殆尽,各种习俗的衍生品接踵而至,我们在享受过年的浓重气氛时,亦不要忘记那些被我们抛弃的、所谓的“落后文化”。因为,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孩子们来说,实在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