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老军垦
我的奶奶是1956年来支援边疆建设的一名老军垦战士,奶奶今年71岁了,她退休前曾是石河子市八一棉纺织厂工会的副主席。
1956年5月,18岁的奶奶为了支援边疆建设,从河南老家来到了新疆。 奶奶告诉我早在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石河子有着独特的文化。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的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而支边青年中人数较多的是河南支青。
奶奶说来疆之前也知道新疆荒凉,但没有想到这里这么荒凉,荒凉得让人感到恐怖。
奶奶来后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24团8连,当时这里很荒凉,他们的任务是开荒挖渠搞农业生产,种棉花、包谷和小麦。奶奶说当年在地里干活,弯着腰在水里拔稻草,一干就是一个上午、一个下午,中间休息10分钟,水里没法躺,就躺在堆放杂草的田垄上,脚放在水里就能睡着,吃饭时大家背靠背,要不就可能吃着吃着栽倒;凌晨两三点,还要去棉花地手撒治蚜虫的六六粉,那时的办法是用白纱布做成袋子,把六六粉装进去举着撒,脸上、鼻子里,到处都是六六粉;午夜,伸手不见五指,还在地里背包谷秆,腿脚常常被包谷秆刺得血肉模糊,脚后跟流脓水;为了不落后于山东支青,奶奶经常戴着帽子、穿着衣服睡觉,一听见他们干活就跟着也跑出去。奶奶说那时人很纯洁,让干就干,而且活干得好,还不叫苦。在奶奶眼里,当时的生活再简单不过,吃饭,睡觉,干活,人就像一架干活的机器。
奶奶告诉我当年是如何开进北疆的茫茫戈壁上用双手搭起四面透风的棚子、挖地窝子、如何开荒造田、修路栽树,当年又是如何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并且毫无怨言。奶奶说游憩广场上的军垦第一犁的雕塑就是反映当年垦荒情形。
奶奶告诉我石河子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
兵团人太伟大了,没有兵团人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美好的石河子,我要以兵团人为榜样,发扬兵团精神,完成大学学业,将来报效祖国,做军垦人后代,建设好我的家乡。
六(3)班
仝 际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