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600字

2024-06-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篇一】 请永远不要在别人的眼眸中找寻自我。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反复萦绕,伴随着一页页的文字,直至尾声。

起初想到读这部著作,是受诗社同学们的启发,感谢他们介绍给我这么一部佳作。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慢性子,在看书方面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不长的中篇小说,能让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也可见它的吸引力了。

有趣的是,在茨威格的笔下,这个无名的女人更加了解他的爱人,那个从未记住她的男人。这仿佛是一个神奇的循环,茨威格如此得了解他创造的女性角色,而这个女性角色又对男主角了如指掌,可是她的了解却也让她失去了自己。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这里便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通过与身边的人的联系,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你朋友的朋友,你恋人的恋人......因为有联系,你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但这些只是外在的,帮你快速找到存在感的途径,而不是你真正的身份。

身份,就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谁的问题,它体现了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我们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谁也不依附于谁,所以我就是我,不是别人眼中的影像,也不是别人头脑中的勾勒。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在孩提时代就逐渐形成的,就如同弗洛伊德说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克服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克服成功的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健全的自主的灵魂,反之可能会被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影响一生。

书中的女人从小跟随着母亲长大,母亲整日为生计发愁,无暇顾及她的情感需求,邻居矛盾不断甚至家暴频繁,导致她情感上有着很大的缺口。她对成人世界是既好奇又恐惧,因为那对她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待两性关系更是一无所知。十三岁的她遇到了风华正茂的年轻作家,并迅速被他吸引,他是一个不同于她生活环境的异类,有着良好的教育,卓越的才识,殷实的家底,阅人无数却仍怀抱着赤子之心。她向往他,如同一个谦卑的朝圣者。

此时,她对他的感情是纯洁的,纯粹的。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一个孩子的爱,如此的恭恭敬敬,无欲无求,充满着消耗不尽的耐心与永不熄灭的热情,它不像一个成年人的爱那样贪婪苛求。他的出现弥补了在她之前生命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她对他的爱多的是崇敬,是向往,是希望被发现,被注意的一种自我的萌发。这种感情,很快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由于渴望得到关注,她竭力于让自己脱颖而出,她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举止,开始阅读弹琴,并刻苦学习,逐渐地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当感情处于unrequited love时,那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它能够促使一个人的进步以靠近自己向往的那个对象。

然而,在女主人公长大之后,这份感情也随着她的成熟而有了新的面貌,她开始有了欲望,并会因为他与其他女人的亲密接触而心痛不已,炙热的爱恋使她温暖,却也差点吞噬了她。她千方百计地将自己融入进他的生活,唱着孤寂的独角戏,命运也给了她几次馈赠,在那么某一瞬间,他们确实是融为一体的,但是灵魂却相隔很远。

有很多次,她有机会告诉他,自己就是当年的邻居家的小女孩,可是她没有说,总是执拗地等待着他的发现。她为了不打扰他的生活,独自抚养孩子,甚至委身于人只为了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又为了与他的一夜温存放弃了得来不易的安逸生活,最终孩子和自己都相继病死。而自始至终,这个男人对这一切都毫无所知。因为,对他而言,她不过是他众多艳遇中的一个,一次华丽的探险,仅此而已。十三岁的她,十八岁的她还是二十多岁的她,在他面前仿佛三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但是都不重要,因为都会被忘掉,就像一场宿醉,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模糊场景。

在这场完完全全的爱情独角戏中,她彻彻底底地失去了自我。或者,不能说失去,因为她从来没有自我。为了一个从来不记得自己的男人,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这种付出是徒劳的。她把自己的生命架空,在别人的房子上建筑自己的阁楼,就像寄生虫一般。最终她确实绝望了,当她心心念念的男人把她错认为是街边的随便女人时,她愤怒了,但是,她没有呐喊,只是仓皇逃离了。

她的一生,似乎简单得只剩下两件事,等他和见面后等他认出自己。于是,这两件事循环往复纠结出了她短暂却也漫长的一生。她总是在呐喊,无声地呐喊Recognise me! Recognise me! 可是亲爱的,我们为何要活在别人的眼中?如果你把自己的价值都投注在另一人身上,那你自己又剩下什么呢?

她的爱情,坚定诚挚到让人潸然泪下,却也卑微盲目得令人捶胸顿足。她的悲剧,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男主的过错,但更多的是她自己,从一开始,她就把自己放在他者的位置上,放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在黑暗里却期待有人发现自己,不呐喊只听凭命运的摆弄。她在他的眼中寻找自我,甚至等待着别人来定义自我的价值。如果真的希望得到对方的注意,就应该先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让自己暴露在光明之中。

请永远不要在别人的眼眸中找寻自我,因为那个影子飘忽不定,时隐时现。请不要在爱情中找寻自我,只有拥有了独立完整而美好的自我,才会吸引爱情的驻足。我,并不存在于你的脑海里,眼眸中,我就是我,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高尚,也不会由于你的贬损而卑微。我,存在于我独立的灵魂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篇二】 如果问到暗恋到极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篇小说也许是最佳答案。

一向玩世不恭风流多情的作家R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弥留之际写下的信。

这是个勇敢的姑娘,不像水一般任人摆弄。她从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对作家的爱。她用尽了一切办法接近爱人,甚至怀有了孩子,他们之间依旧咫尺天涯,隔着层层叠叠的屏障。她还是那个他不认识的邻家小女孩,他记不得的一夜情里的女人。

高中时候的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个女人,沉浸在她义无反顾的爱里,为他们每一次的擦肩而过觉得心痛不已,气急了从始至终没能记起女人的R作家,同时又对不努力追逐的女人感到恨铁不成钢。

如今我也不算阅尽世事,再读却折服于这个女人的坚持和骄傲中。

她虽然爱的火热,却从没有做过任何暗示屈服的举动。在她怀有作家的骨肉的时候,不是想着怎么利用孩子将他骗到手,而是费尽心思为作家着想,怕他感到为难棘手。在作家一次又一次的与她接触有视她为陌生女人的时候,女人仍然端着姿态选择沉默。

她的想法再纯粹不过,我要让你这一辈子想起我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你背上个包袱,我要使自己成为你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

这真的是个不懂得拿捏尺度功于心计的女人,耿直的要死,清高的要命,但是却像缪斯一样十分迷人啊。

套用高尔基给茨威格的回信中的话: 你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加人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再次使我相信,意识完全有理由高于现实。

正是这种飞蛾扑火的骄傲,夹带着感情洁癖的忠贞,使得女人的一生更像是一场暗恋者的殉道。我们这样沉于俗世利益的人是没办法与她媲美呀。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