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艾米
一直觉得海外华人文学家中不乏名笔,当然艾米算不上。一直攒着劲,要看她的《十年忽悠》。也许最真实的往往才最好。这一些日子都沉浸在一些女子的琐碎笔记中,当然上不了台面,可亦是一种情怀。要知这世上,同样一个故事,可以叫人走进两个不同的梦。情怀这种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却最令人难忘。岩井俊二的《情书》,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枝一节再难记得,可乍然惊闻,心间便如笼了层隔世的轻烟,静静地,微微地,漾开旧梦的惆怅。哪怕是黄昏从雪原上驶过的一列火车,乘客在站台上将大衣裹紧自己搓着手,亦都是细小的别致。从前读小说,颇有些世故,想卖弄,拣偏的邪的,挑名笔闲书。字里行间,抖出自得又自傲。其实小说于我们,起码于我,不再想让它变成一种负担。也许有辩驳,这是可陶冶情操的事,亦要征博百家才好。那就让真正乐意的人去读它,我想珍藏的,不过是多少年后还涤荡着孤旧的有关自己的情怀。一个朋友喜欢读明清笔记,且只读它,这是有失偏颇的,未必讨喜,但终究不致辜负了自己。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旧梦,有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气息,连天也是傍晚幽旷的孔雀蓝,静静的田野,清荡的山溪,孤伶伶的山楂树,开出灿烂的红花。河边的帐篷,年轻人的欢歌,远处山村人家缓冒的一缕炊烟。将门世家的老三,“臭老九”出身的静秋,一切都隔离出遥远而朴实的气息。连在碗里偷偷埋半个鸡蛋,都觉得并不荒谬了。
但也只能是旧梦。改革开放,政治洗牌,两人间的身份地位之差,静秋固执而谨慎的自私,老三身后庞大的一个利益场。就是真有了婚姻,也难保一帆风顺。当然,老三的家教是比较好的,大约是我顾虑太多,十年,二十年,也许易守的。可那个世界,诱惑太多了。就像静秋的原型熊音女士说得那样“如果我和老三真的在一起,也许并不如大家所想那么好了”。不可更改的时光,不再相遇的情人,不复知察的悸动。
就如顺治帝为爱妃董鄂氏的剃发出家,多情的小说家总那么写“不爱江山爱美人”。亦是为这帝王家的情深如海。倘以儒家的正统观出发,这是一个真正置祖宗家法于不顾的男人。情深许是有的,如海却未必了。纵观其一生,年幼登基,上有
威严母亲压制,下有妄自倚大的百臣,豪格与多尔衮之争一触即发。摄政王权倾天下,而他不过傀儡一般。满族初入关中,百姓不服,反清复明势力遍地欲起,文人学士张口讥讽。八旗的圈地抢掠弊端日益暴露,连年洪旱。这年少的皇帝爱汉家的诗文,可周围却都是张嘴提刀的莽将,腐朽的贵势力。回了后宫,因着维护血统的纯正,所有女子都是马上定乾坤的巾帼,不识汉文,不懂诗词。更甚者,都是别人为了稳固利益硬生生塞给他的“妻子”。这时董鄂氏来了,她温善,她貌美,徽柔懿恭,冰雪聪明。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了一个平静的怀抱,任他抒展自己。偷情带来的刺激更使被繁文缛节束缚的皇帝有了猎者的愉悦。所以她死了,他亦痛不欲生。
承恩实貌美,获宠独邀心。
一样的,如果爱情不能随岁月辗转磨得香浓,变成知己的宽容,子女的连襟,无言的默契。那必定是建立在屈从于实际的火山口或一滩死灰中。这并不是要求楷模,葛优和贺聪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但仍恩爱如初。而老三与静秋间,缺少的,是最基本的理解与信任。老三无法理解静秋时而推搪的草木皆兵,因为他没有靠着糊信封持家,拖水泥赚工分,处处小心翼翼的臭老九家庭。静秋不信任老三,正如她自己说的,“你父亲是省城高干。”高干这个词,放在今天都是极有杀伤力的,将门虎子的老三要找媳妇儿,那真是轻而易举。父亲的旧部,战友,上司,谁家的闺女都可以一起增加革命感情。再不济,文工团也有鲜花似的女孩。所以,静秋是不相信他的,哪怕他对天发誓。
有时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看这个故事最难过的地方。
因为老到死,也没能获得静秋的相信。
很多年后,静秋嫁了人,去了太平洋彼岸,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做了第三者。每个星期坐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那男人相会,然后生下孩子,成为一个母亲。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不荒谬,亦有它沉重的哀伤。而那个多年前山楂花开的傍晚,那时她不过十六七岁吧。多年后忆去,旧世空余梦,醒来还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