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失去了创新能力12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在梁衡所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他描写的科学家、数学家等,大多都是欧美人。为什么我中华泱泱大国,被载入世界科学史的就那么几位?这当然不排除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而其根本原因乃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他们的唯一出路只有科举、做官。曾有一位外国人,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书,其中写道:“中国的文化人,除了科举外,几乎没什么好的出路。”这句话已然说明了当时的文化人们唯一的出路:科举。既然科举考上之后可以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家老小以后的吃饭钱就再也不用愁了,多好啊!为什么要去搞发明创造这些东西呢?反正也没有意义,赚不到钱。这大概就是当时的文化人们共同的想法。他们的大脑中充满着知识,但他们却决定将聪明才智用在科举上,那谁会去创新?谁会去搞发明创造?

  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的科举政策: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考生为了高中,只好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首先我们不应当否认这对于巩固统治、加强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皇帝们这么做,负面影响并不小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都大幅度地摧残了思想文化。明代后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为什么中国并未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因为文化人们早已被皇帝的旨意限制住了,他们只想着科举做官,全家发达,没有人想社会的性质应不应当改变。

  再来看看如今。改革开放以来,咱们的祖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人们的创新能力,却还是没有大的改变。为什么发明iphone的是乔布斯?为什么发明搜索引擎的是google?不是咱们大中国?因为没有人想到创新。在同时拥有互联网技术后,国外的公司一心想着研发新技术;而我国的互联网公司,却在日常生活付钱买菜上大耗心思。这当然不是说生活app就不是创新,但比起国外的公司来,还是差远了许多。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比起生活买菜,研发更新的技术,赚不到钱。与其花时间和精力于创新这种不知道多少年后才有收益的事儿上,似乎在已有的技术上稍作修改会更好。于是就有了一大堆生活买菜类的app,而开发浏览器内核与操作系统的却鲜为人知。理由很简单:挣不到钱。但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创新,也许我们仍然停留在分封制或者青铜时代。

  在水稻产量极少的困难面前,一般人的想法是:多加产地,多种水稻;而袁隆平院士的想法是:用一种科学手段,人为提高水稻产量。结局显而易见,袁院士赢了。我们之所以会怀念袁隆平院士,不仅是因为他的贡献,更是因为他的创新能力,那成功挽救了人们的饭碗的创新力。

  回顾我们的生活。我们学生其实最不想看到标准答案,因为它扼杀了所有标新立异的答案,说一不二。我们在标准答案的“怀抱”下,一天天丧失了独特的想象力。直到有一天,我的语文老师找来一首童真的诗歌,要求我们模仿它的纯真,自己试着写一篇。可是我们个个眉头紧锁,纸上空无一字。想起三年级我们初学诗歌时,一个个都能写出令人惊叹不已的句子,可现在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允许发展的同时,应当也适当地允许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出现。如此,我们的科技文化,才会重归繁荣开放,走向世界的巅峰。

  (编辑:丹丹)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