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亡论1600字

2025-01-05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帝王总希望自己的功业可至千秋万代,但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这成了不变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必然。

夏由启开朝,终毁于桀的暴政。商朝由汤起始,历经百年,还是焚于殷纣在鹿台的一把火。武王建立的东周,伴随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诞画上了句号。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开国不久却因修皇陵、筑长城、造阿房而搞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一炬夷平阿房宫。皇位递至二世,还未捂热,就落了个族灭的下场。

杜甫由此感叹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盛世衰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后人没有以前人为鉴。魏征就向李世民提出“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你看,前朝灭亡的活生生的列子就摆在眼前了,你还要步人家后尘吗?于是君王一听,哦,说的对!自此勤于朝政,励志图精,王朝运势蒸蒸日上。

但在很多人眼中,能做到这点的似乎都是刚开国的几位皇帝,再往后几位还能守成,但到末代君王,那不是特无能就是特残暴。反正就是把祖宗留下的基业败个精光。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后来的皇帝都不聪明吗?不是,如果让他们生于乱世也许就会另有一番作为了。

最大的因素是不能居安思危。开国皇帝深知创业艰辛,而到后代,根基已稳,便很傻很天真地认为皇位就是他家的,他就是真龙天子,天皇老爷就是他爹!自幼在宫中的优越条件很容易让人麻痹,让人目空一切。而身边的宦官大臣又一个劲儿地歌颂功德,人自然飘飘然起来。坐在龙椅上自我感觉那个叫好啊,什么旱灾,什么水坝决堤,什么瘟疫,什么赈灾,什么西夏金兵,统统一边去!于是如此循环,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王朝怎能不衰?

再者,皇帝身边的人往往会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朝廷中有敢于上谏的良臣,那道还好一些。但若是奸佞横行,反复小人,江山指不定哪一天就被掏空了。事实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官场上全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之人,这类人大多个性太刚硬,一个不妥就跟你猴急猴急,甚至搬出先帝来的那种人。往往就像电影里的老臣,跟在皇帝身后大喊“皇上!祖制不可违!”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喜钻牛角尖,或者刻骨死板,又或是恃才傲物。整天和他们打交道,皇帝也吃不消。此时,就需要另一拨人来制衡。两方对持间,不经意就削弱了双方势力,皇帝也就能更好地执掌权力。这当中的处理是大有学问的,轻易动了哪一边都对朝廷不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隆、纪晓岚与和珅。在一位大学士和一个大贪官之间,乾隆两边都依赖,两边都舍不得杀。

纪晓岚是人才,为人清廉,却有书生大多都有的毛病。和珅处世圆滑,家里钱财多,影响广,而且会拍皇帝的马屁。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乾隆当然也不例外。要说和珅贪污枉法的事,乾隆会不知道吗?其实心如明镜着呢!那为什么不杀?因为和珅溜须拍马的功夫,乾隆对他好感度挺高。更何况他又是两派中其中一派的领军人物,稍一动作,朝野不平衡了,就容易翻,这个问题很棘手,所以乾隆只好耍太极,玩起了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惩戒是有的,但是不大。不动总比妄动来的好。再有,王朝灭亡还与纲常的败坏分不开。法律是国家的根基,如果把一个王朝比作大树,那么法律就是树心。法斁而不知理,树心就一点点被腐蚀,被害虫吞噬,最终只剩下一副朽木。

而诸多原因中,我认为最中心的事民心所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川阅水以成川,世阅人而为世。”皇帝不做生意,大多数的经济来源都是百姓缴税来充盈国库;皇帝也不会去种田,那么粮食哪里来呢?也是每年向各地征收来的。所以一定程度上,百姓算是皇帝的“衣食父母”了。民是一切之本。纵观二十四史,至如隋朝。杨广穷兵黩武,三征高丽,扩建行宫,修筑运河(虽然也有利处,但毕竟耗时、耗力太多,对当时几乎是多事之秋的隋朝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而且还是为别人做了嫁衣,估计杨广在九泉之下会气的吐血。)使得国库空虚。却还浑然不知觉,终日沉醉于《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草莽英雄四起,叛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演越烈,最后落得个凄惨收场。

可悲,可叹。自己做出来的,最终是要有因果报应的。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昔有陆士衡为吴作《辨亡论》,言吴之所以亡,亦颂其父祖之战功赫赫。(祖父:陆逊、父:陆抗)今亦书“辨亡论”,以此慨叹无论秦汉,唐宋元明清,皆逃不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历史箴言。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