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也误砍柴工
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送南方,在果树上什么时候起程吗? 你知道既要消灭细菌又要保持香味,葡萄酒要加温到多少度吗? 那年我到山东烟台一处苹果园里参观,看到果农将没成熟的青苹果摘下来,我好奇地问:“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下果了?”果农说:“熟透了的苹果不可远程运输,没到南方,就会腐烂。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葡萄酒酿成后很容易变酸,这是因为有细菌在捣鬼,如何消灭细菌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了多次试验,最后他成功了。他给葡萄酒加温,开始加到100度,细菌是消灭了,但葡萄酒特有的香味也没了,后来,他加温到55度,恰好,酒质非常淳厚。巴斯德说:“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 毛泽东怀着一个中专文凭,就冲向了伟大的征程;关羽提着一把大刀,就千里走单骑;比尔·盖茨跟他的同学说:“我们辍学吧,一起去研究计算机。”他的同学十分惊讶:“你疯了吗?哈佛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最后呢,修成学业的同学给人打工,老板就是提前创业的比尔·盖茨。 如果迎春花要等到阳光明媚才开放,就会误了占尽春天的天时;如果创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起手,就会误了占住制高点的先机;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很有可能就误了青春的激情;你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很有可能就误了快乐的天伦。 不必等到风平浪静,我们可以乘风破浪去赶海;不必等到阳光明媚,我们可以春寒料峭就播种;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我们恰遇东风即出征;不必等到老态龙钟,我们可以一腔热血博人生。 如果知识尚没完全储备,你不要心虚,激情就是一把刀,虽然未经磨砺,但他本身就富有锋芒;如果经验尚没完全获取,你不必气馁,青春就是一把刀,虽然卤莽粗糙,但他本身就富有力量;如果心智尚没完全成熟,你不必自卑,机遇就是一把刀,虽然促狭隐秘,但他本身就富有热情。 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可以趁早打包出发;葡萄酒不必等到沸腾,所以我们可以提前新鲜出炉;迎春花不必等到盛春再开放,所以我们可以趁着年轻早日扬帆启航。
进一步,海阔天空
做一件自己万般想做的事,遇到阻碍或委屈,事没做成,甚至好事做成了坏事,人们都会劝慰或自慰:“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只要退了,不要再抬杆,不要再认死理,就可以从挫败的泥潭中挣扎出来,以致心灵重拾自由,所要做的事也极有可能生机勃勃,呈现一派海阔天空的气象。
我不反对“退一步”之说,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被迫如此。毕竟,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中,一个人和一个集体,其愿望和力量都是有限度的,其利益更是不可能置于众生之上。但问题的存在也有些认死理:如果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为己,还具有阳光雨露的品质,一旦受挫,或根本不能做,我们也退吗?我们该如何退?
由此我想到了“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类的词条,以及与之相配的数不胜数的人物、传奇。事实也证明,在我们的德育史上,这些词条也更阳光,更正派,远非“退一步”的庸和与淡泊可比。试想,人人遇事都退一步,甚至事前就退了一步,这事该怎么做?谁又来“进一步”呢?古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是主张进的,只有进,只有竭尽全力地朝前,我们才能逆水抵达彼岸。
时代的进步不是在牧歌声中完成的,他需要付出代价。迄今为止,我们看到了太多为时代的进步付出代价的旷世典范,时代之所以进步到今天这个样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敢于“进一步”而产生的旷世典范。没错,只有进,才会有更多的开辟,有了开辟,才会出现人生与社会的海阔天空。
进与退,或许都是操守和品格,但我倾向于进,因为进的格大,退的格小
枪打落尾鸟
或许是囿于中庸之道几千年来的思想束缚,许多国人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人处事只要随大流走,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就能安身立命、明哲保身;而如果遇事喜欢挑头的话,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落得个“枪打出头鸟”的下场。 然而,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挑战纷至沓来的时代,如果你选择做“落尾鸟”,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时代在发展,鸟儿也要进化。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只要鸟儿飞得够快,决不会被猎人打死,还会吃到新鲜的食物。而那些落尾的鸟最有可能被**击中,从而被进化论淘汰掉。 回想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的一百多年屈辱,回想一下当今世界上某些霸权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指手划脚,回想一下市场经济大潮中破产的企业、下岗的个人,我们不得不再次承认——落后就要挨打,鸟儿如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也如此。 遇到危险时不敢出头、不愿出头的人,最后往往会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的人。而这种人,面临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许多千里马一直都在埋怨没有伯乐赏识,但是如果你不出头,即便你真的是匹千里马,也只能穷其一生去拉盐车,这样的话,伯乐又怎么能发现你?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被枪打的落尾鸟,就要敢于出头,勇于出头。虽然出头鸟也有被打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仅仅限于你还不够成熟,如果你够成熟,尽管成为“出头鸟”吧,因为出众的人,只有经过“枪打”才会更加成熟,更加被人认可! 人生就是赛场,当枪声响起的时候,你做好振翅高飞的准备了吗?
望子成人不成龙
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这个龙在今天的意思是指望子女在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里能够成功。而能够成功的总是少数,因此很多学校、家长在用少数人的成功模式去教育所有的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种地、当工人、擦皮鞋、为宾馆送外买等等。但最终大多数子女必然成为普通人而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教育令他们终身自卑、郁郁寡欢,为没有成为“龙”而自怨自艾。有一天与熟人吃饭,家长们这个要送儿子去英国读书,那个要女儿考艺术学院。问到我,我说我只想把我女儿培养成一个正常的女子,将来贤惠温柔,孝敬父母,有小伙子喜欢她,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当教授或者工人无所谓,能自食其力就好。一句话,我不指望她到哈佛去到延安去。 在我看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比成为龙更重要,古代中国的教育是望子成人的教育。人者,仁也。仁爱之心、良知、礼貌是教育的首要内容。而今日的教育受到西方工具理性的影响,把成功作为教育的第一标准,于是产生了大批的无心之人。望子成龙的父母始料未及的是,那些“龙”将来也许真的成功,但他们可能连普通人最正常的孝敬之心都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是,西方无数的孤寡老人把子女培养成“龙”之后,龙们幡然而去,抛下父老乡亲于养老院里孤独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