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大同”梦醒“和谐”1600字

2024-06-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新年快乐!”当家人们正沉浸在欢度新年的期盼中时,在美国读书的表姐发来了一封带有新年祝福的电子邮件,给一家人增添了不少团圆的气氛。金狗望春而至,去年过年时一家人和谐团圆的情景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而今一眨眼新年又到了,全国人民举国欢庆,和谐美满,团团圆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家对于“新年”这一名词也逐渐淡忘了,过年时发封电子邮件,打个电话向家人拜年代替了传统过年回家团圆的习俗。虽然这也是过年,但是这过年时一家人团圆和谐美满的融洽气氛却体现不出来了。

过去每逢新年一家人就穿上新衣服,坐在饭店的包厢里吃年夜饭,几乎每年都是这样,没有什么新意。一家人吃饭时也和平常一样。所以孩子们对过年的那种急切的盼望也比儿时减淡了。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习俗,被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下来,春节渐渐成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以前过年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老一辈的贴春联,年轻人向父母诉说一年的成果,小孩子则燃放烟花……那种其乐融融的气氛现在却感觉不到了。

今年这个团圆年是在外公老家乡村过的。我这生长在城市里的姑娘还是头一回进乡村呢!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在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比起喧嚣的城市它更宁静、更淳朴。过年时的和谐气氛也比城里浓郁。

拜年是春节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之一,拜年又称为“走春”、“探春”。由于是一个村子的,大家互相都认识,见了面必定要互相拜年,送上衷心的祝福。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大外婆家拜年。走进宽敞的小庭院,墙根上有着碧绿厚密的青苔,门前的竹竿子上晾晒着丰富的年货,老式的砖门结构的房子,门板和房梁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木板门上贴有春联和倒着的福字。外公说:“倒的福字寓意‘福到’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这时,大外婆从屋里走出来,“大外婆,新年好!”我作了一个揖,“好呀!小丫头都这么高了,当年大外婆进城时你还在你妈怀里呢!”

在乡村吃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吃一顿年夜饭最起码有三四十号人,大家一起快乐地共度新春佳节。吃的是带有谐音口彩的点心如:花生、桂圆、年糕等。

“发红包了!”大外婆把小孩子都召集过来,按大小排好,说出新年的希望和旧年的不足之处,方可领取红包。轮到我了,“维一啊!旧年里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呀?”大外婆拉着我的手说,我想:有这个必要吗?城里好像没这个规矩。不过我还是说了,“呃,去年在学习上面似乎不够努力。”“那新一年要好好学习喽,新年有什么愿望?”“新年当然要让学习更上一层楼啦!一家人团圆和谐共处!”我开心地说,“不错,喏!红包给你!”我接过大外婆给的红包,心里的愿望也一定会实现的。

转眼间正月十五将至,元宵佳节来临,“吃汤圆!”大外婆把一碗碗汤团亲手端给每一位亲朋,祝愿来年一家人和和美美,我舀了一颗自己亲手做的汤团,“真香!”那香香糯糯的汤圆一下子在唇齿间荡漾开来,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刚才一家人围着圆桌向大外婆学做汤圆的情景,回忆起来甜甜的。

“姐姐,我们去看灯好不好?”年幼的妹妹拉着我的手说,“好呀,大家一块儿去!”夜幕降临,一大家子向河边“浩浩荡荡”的进发了。老远就看见火红的灯笼如长龙一般一字排开在河岸两边,村里有名的舞龙队的表演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快走,姐姐”妹妹拖着我挤进了观看表演的人群中,一个漂亮的双龙戏珠,惹得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人群中不断发出阵阵叫好声。猜灯谜、踩高跷、划旱船等游乐项目都是我所从未见过的,这里的过年气氛,才是真正将传统进行到底。

这次的乡村过年之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和谐家园的温暖。现在科技发达了,对于传统节日风俗也被人们淡忘了,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从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的身上流传至今,难道这些民族文化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吗?不!华夏儿女应该团结一心,共建和谐家园。家和万事兴,你家我家他家大家,让我们的家充满和谐。现如今流行的一个新名词“和谐家园”,用现代人迷茫却异常坚定的眼神解释为包蕴着“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友爱,安定与有序”的家园,可是仔细一想,却冒着一股古已有之的“大同”之气。共建和谐家园——大到社会全民,小到个人心灵。要共建,就要全民共同努力,不是某几个人的事;要和谐,就要提高素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携手建造和谐家园,让“和谐”建起我们的家!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