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转载)700字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议论文的合理结构  
①点  
②正  
③反  
④深  
⑤联  
⑥总  
            理解  
  理,乃气也;解,乃行也;理解,万气并行俱也。  
  似乎从人类社会产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寻找一种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忘我”的品行,以天下苍生为重,那么又如何从彼岸走到他岸呢?这时就需要用理解作桥梁了。  
  古时候,有位名叫林子宣的人,出生于市井之中,从小就发奋刻苦学习,但却受尽了市井流氓的侮辱,在他的忍辱负重下,在十五岁时高中举人,并回乡做了知府。有日,林子宣的友人前来拜访,问:“今已高中举做了官,为何不教训那些流氓?”子宣答曰:“我今日高中举人,已经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训,你看,这些人终日在家,不敢出门,生怕惹事。我已做了知府,何必将他们赶尽杀决呢?”  
其实,子宣的几句话无不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他理解了这些人,才会抱着一颗心选择宽容。  
  理解有时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整个社会。  
  菊花,正是理解了百花的争胜之心,才不与其争艳,选择寒秋盛开;陶潜正是理解了整个朝政,才选择了隐姓埋名。荷锄带露,忙碌在山水田园间,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屈原也是理解百姓的疾苦,才不与奸佞同流合污,自投汨罗江还在高唱“举世浑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歌……  
  正是这种理解,才使这些义士挥毫如雨,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多一些珍奇异宝;才显得中华民族是那么的有文化的底蕴,这些历史,不都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吗?  
  理解是心与心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沉住心中一句话,换来的是海阔天空。压住心中一股火,换来的是风平浪静。当自己不能理解时想想我们祖国的历史,那些饱经风霜却人格高尚的民族英雄,那韵味无穷的历史,就会让人不觉想起一句话: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天随性云卷云舒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