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贫困户扶贫日记【篇一】 今天是周六,自开展万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以来,我们就再也没有双休日了。
这是最后一户贫困户,院子里干净整洁一边堆放着柴禾一边是猪圈和羊栏,两眼土窑洞。户主叫刘柱子,因上山采石摔坏了腿靠双拐走路,妻子双眼患白内障,有个女儿叫刘丹。
刘柱子告诉我们说,丹丹是个好女儿,在县城上初中,孩子每周回来两天,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父母回来给做好多好吃的,临走再带上,丹丹一回来就给我们洗衣服、做饭、煎药,临走再把一周的猪食和羊饲料备好,每周带的零用钱,回来时都给我们买了药,孩子省吃俭用,一年四季都穿校服,是我们对不住孩子啊......
屋子里静静的,只能听到丹丹父母的低声啜泣。我们告诉丹丹的父母,这次来对接的任务就是精准扶贫、不落一户,实实在在地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一边说一边把详细情况一字不落地写在对接表里面,签好对接表拍了照,筹足500元放在刘丹的手里,一家人含泪的眼里流露出的满是希望,也成了我们给他们立下的脱贫攻坚军令状。
回去的路上,我们一行人在不停的商量着如何尽快地改善丹丹家里的状况,针对因病致贫这个难题,客户经理立刻给乡里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通过采用医疗救助、保障兜底的方式,改变丹丹家里这种小病靠拖、大病靠扛的困难局面,再加上以后政府+保险+银行+实施主体+贫困户的五位一体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帮助丹丹一家尽早走出困境就指日可待了,拖着贫困泥土的山丹花将会彻底甩掉包袱,更加活泼绚丽地绽放。
走访贫困户扶贫日记【篇二】 今天是第二次入村摸底。早上出门,满目白霜,呼口气立马成雾。区教育局3位领导、我和4名村干部,分成4个组,分头行动:挨家挨户问卷、填表、按手印。
我从东峰村五组开始,一上午走访了16家。我看到有不少家庭都盖了两层小洋楼,觉得还不错。但是,真正入户以后,才发现情况不尽如人意。
走访的第一户是双女户,还有一位老奶奶,常年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男主人得了大病,每年要花好几万。房子勉强建好了,但是没有产业,靠身体好的时候零散打工挣零花钱。
我想,没有支柱产业,大部分青壮年还是会纷纷出门务工。若在外买房安家,如果老了,出不了力气了,还是要回老家,还得靠政府帮助。所以扶贫,产业扶持才是根本。
走访贫困户扶贫日记【篇三】 走进宣传部包扶的一户人家,只有一孔窑洞建在高高的山上,我们奋力爬上去。老人正在忙着,见我们一来,没等我们开口就说,党好,习近平好啊!
这是一个奇特的家户,老人的儿子们都已分家,为了给自己有一个安家住所,老人就建了这么一处住所。仔细一瞧,一孔窑洞非常显眼,有一孔就够了,老了,盖不动了老人无奈地说。一孔窑洞显得有点孤单,但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块麦田却让所有的人感到惊奇。阳春三月,绿油油的麦苗快有一尺高了,麦地被勤快的老人除得没有一根杂草。六月六,新麦子馍馍就猪肉陕北有这样一句俗语。陕北六七十年代,为了自给自足也种过麦子,后来因产量少不种了,这可能是吴堡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最后一块麦田吧!打得够我一个人吃老人说道。
主人以前是一个石匠,是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今年72岁,他和老伴两人全年退耕还林、养老补贴等政府补助能有3000多元。老伴和儿子一块住,他一个人独守着这个院子,院子里除了醒目的麦田,再就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家俱。院子右侧是老人整理出来的一块块土地,梯田层层已经有种子正在萌芽,自搭的简易房子养着一群鸡。
鸡蛋卖吗?我们问老人。
以前卖过,日子逐渐好了,加上老伴身体不好孙子又小,供自己吃。这么多鸡一天一颗也不少啊!
心不能太急啊,年轻人一只鸡两天下一颗,如果有一只某一天不下了就跌一颗的年成了,他的意思是短了一颗,有一个人就吃不上了。多么幽默的老人,多么乐观的老人,贫困不可怕,精神信念贫困才更可怕。
我们要走了,他说,我去年写了一副对联,你们听一下:上联是习近平坐火箭围绕全球,下联是骑骏马永向前永远向前,横批是说服世界 我们记下了,他把党对自己的关怀铭记在心,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守着一亩三分田的老农都有如此高的热情去实现中国梦,我们为何要如此忧伤地看待我们的未来,为何心怀负能量到处无病呻吟?
来,蹲在麦田里做一个拔草的姿势,我给你照相做个留念拿着相机的同事说,为什么要蹲着拔草?我有工具了,何况腿疼得也蹲不下
我们无地自容,老人的实在语言戳中了我们的内心。
什么是脱离群众,什么是不接地气,老人给我们上了一课,精准扶贫扶的是百姓,何不也是扶了我们一把?精准扶贫的日志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