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预习积累]
1.略 2.(1)钱学森 (2)略 3.略
[感知探究]
1.课文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钱学森的思想境界?
答案: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2.请标出文中钱学森所说的话,并分析这些句子反应出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钱学森所说的话共10处,分别在课文的第3、4、6、7、10、11、14自然段。钱学森的思想品格: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爱国敬业、朴实等。
3.钱学森为什么拒绝访问美方?
答案:主要原因是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地伤害了他。根本原因是,他对借出国为名行游玩之实的行径,深为厌恶;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的头衔,不崇洋媚外、盲目崇拜;个性坚定强硬。
4.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有刊物转载该文时将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全面些?
答案: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些。文中关于钱老的内容有好几个方面,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篇题目不够全面,一是报刊标题要求鲜明,要吸引读者的眼球;二是新闻文体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当时在一些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却拒绝去美国,有主要的针对性,而我们课文的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5.钱学森在科技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他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而是写他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事迹,为什么?
答案: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科学研究就更是如此了,这样写更能突出钱老的思想品格。
6.比较《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区别。
答案:《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通过钱学森对待不正之风,对待美国的邀请等大量的事例来表现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事例较为具体,篇幅较长。《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钱学森回国的曲折经历和回国后对中国的贡献,语言精练,全文多用概括性的语句,没有大段的事例叙述。
[语言运用]
尝试应用:
判断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
1.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向领导提出,免去其院长职务。 (单句)
2.钱老不仅从不向组织要什么待遇,而且总是自觉主动地降低自己的待遇。 (复句)
3.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 (单句)
4.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复句)
5.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 (单句)
[学习测评]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答案:(yìng)应景 (jiàn)鉴定 应酬(chóu) (lēi)勒紧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婉言谢绝 想方设法 脱离群众 驱逐出境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内的词语。
(1)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
答案:为适应某种场合或情况而勉强做某事。
(2)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答案:用以表示天体间距离的数字,常借指极大的数字。
4.选词填空。
答案:推动 驱逐 解脱
5.理解下列句中()内的表达作用。
(1)钱学森(自然)不走后门,也不许别人在他这里走后门。
答案:写出了钱学森反对走后门的坚定态度。“自然”一词用得很好,让人感到在钱学森那里不走后门是理所当然的。
(2)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入(统统)捐了出去。
答案:“统统”说明全部捐献,毫无保留,让人感到态度的坚决。
(3)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不好,能有利于健康吗?
答案:把换新房当成折腾,可以看出钱学森对待待遇的淡薄。
6.仿照示例,创造性地解读下面的文字。
[示例]
愧:心中有鬼,就应该感到惭愧。
跌:一失足成千古恨。
(1)功:工作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2)选:走近先进行列,才有选择机会。
(3)促:人人使足劲干,就能促进社会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7.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所写的内容。
答案:钱学森捐献钱款和不在意任职问题。
8.文章中说:“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联系课文,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案:说明了钱学森把自己视为科技人员,不在乎职位高低,对科学之外的东西无所求,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表现了他淡薄地位、官职的超然精神。
9.钱学森的话“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中,“事理”和“文章”各指什么?
答案:“事理”指出席开幕式、闭幕式一类的官场活动,一些世俗之理;“文章”指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
10.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谈谈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个学业有成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你会怎样去做?
答案:钱学森是一个对金钱和地位看得很淡,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科学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1976年12月10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音乐大厅里,正在举行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仪式。金色大厅有史以来第一次响起汉语的声音。正在演讲的,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学者——丁肇中。
在颁奖典礼之前,美国驻瑞典大使曾经找到丁肇中,对他说:“你已加入美国国籍,应该用英文!别忘了我们美国和中国的矛盾!” 丁肇中毫不留情的说:“我虽然是美籍华人,但是我的根在中国,汉语是我的母语。你没有资格要求我用英语发言!”
“中国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国家的人之下。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充满信心!”这是丁肇中常说的一句话。他非常关心祖国的科教事业,从1975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三十年来从未间断。他多次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能物理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丁肇中同时也是一位严谨的,不迷信权威的科学家。有一次,他的科研小组聚在一起讨论,台下有两位比他还要著名的科学家在说小话,台上正在发言的丁肇中看见了,就对先说话的科学家说:“请你出去站着,我们不欢迎说小话的学者!”那位科学家只好先说抱歉,然后悻悻站出去了。稍顷,丁肇中打开门对他说:“你现在可以进来了,因为我们需要你的智慧!”
丁肇中的严谨态度,有时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2004年11月7日,他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三问三不知”!会场沉寂几分钟后,爆发出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丁教授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的肯定,而且是对他人格魅力的崇高敬意!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颁奖(bān) 华裔(yì) 悻悻(xìng)
12.本文总共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⑴用华语演讲;⑵关心祖国的科教事业;⑶不迷信权威;⑷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13.从文章所写事例,可以看出丁肇中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请依此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
答案:一位(爱国求真)的科学家。(“爱国”和“求真”是标题必有的两个方面,“求真”也可以换成 “求实”或者是“严谨”等。)
14.文章所写四个事例,你对哪一个事例印象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对丁教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用了三个不知道一事印象最深。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坦率地说“不知道”,不但无损于大师的光辉形象,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超凡的人格魅力。(可谈任何一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