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生活14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我小时候就是在农村,对农村的变化看到了不少,也听到了不少。在我们村里,有一片又一片的农田,每户人家总是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有的在煮饭,有的去农田里干活,而孩子们一早就被送到了村小学。那是一所小学与幼儿园合并的学校。每个年段一共只有一个班,每班大约有50名同学,全校老师不到10名。学校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和体育器材,只有一个用沙子做的操场。下午放学回到家中,大些的孩子去农田里帮家长做事,小的待在家里。那时也没有电视,孩子们就在家门前玩耍,偶尔还到附近的农田边玩,匆匆忙忙的一天就这样过去。当时的农村,教育设施简陋,大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不高,找不到致富路,导致人们虽然起早贪黑地干活,但村民的经济依然没有什么发展,生活依没有什么起色。
后来,经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一些归来的华侨便在村的周围渐渐办起了一些工厂,村里的有很多人成了工厂里的职工,“无业游民”大大减少。也使的每个人家中多了一份经济来源。过了不久,村里又出了好些个大学生。他们毕业后都到了工厂里工作管理,使企业的效益大有增长,也为职工们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文化意识,村民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政府也拨款建设学校,沙地操场变成了红色的塑胶跑道,平矮的小楼变成了崭新的教学楼,教师队伍的扩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政府还根据村民们的迫切需要,也为保障农村的建设之路畅通,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资助农村道路建设,从此乡间的泥泞小路少了,宽大的柏油马路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带来的巨大的方便和效益。几年过去了,当一阵春风刮过后,小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里不再有那些小茅屋,替代它的,是一座座小洋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高科技也开始进入农村,扩大了农民接触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谁能说得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村里都不可能找到,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刮进这个乡村。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贫瘠的田野,长出了树林般的楼群;靠握梁刀割稻谷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饱含辛酸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与城市拉近了距离。“但求温饱”这是这几千年来农民用辛勤和汗水追求的目标,但这几千年的追求,在今朝被刷新了,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新农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