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拥有的时间太多了。读书、割草、放牛之余,我们还有很多剩余时间,才八九岁的孩子,要那么多时间干啥,得处理掉。不抓紧把多余的时间处理掉,我们就坐不住,睡不着。我们随时准备着,跳绳、抛子、斗鸡、跳房子、射弹弓、滚铁环、在路上挖陷阱、把牛当马骑在山上打仗……一句话,疯玩。
但那时也就这么几种游戏,很快就玩腻了。玩腻了就没多大兴趣了。但是,没玩的也
得玩。如果不玩,那我们干什么呢?
我们就玩泥,把泥揉熟,做成各式各样的动物,也可以捏成人的样子,或者搭一座泥的房屋。我们把泥捏在手里或是揣在衣兜里,走到哪带到哪,随时拿出来捏一个什么东西。也玩水,雨天的时候,我们跑到野地去,用锄头在地上挖出弯弯曲曲的小沟,把流动的水这里引那里导,故意让它们拐很多弯,让它们流不顺畅。有时,我们还把山上某条堰沟用泥石堵住,等水关满一塘的时候,再将堰埂一下子挖开,引发一场局部的山洪。看洪水滚滚而下,四处横流,一群人大呼小叫,乐不可支。
比赛爬树,看谁爬得高爬得快。抛石子,看谁抛的个数多。打弹弓,看谁的石子射得远。我们还在床上玩。趁大人不在的时候,我把邻居二娃带到家里,爬上父亲睡的那张床,他那张床大,适合做舞台——我们把床单拉直,将其两角拴在床架上,这就是我们设想中的幕布,幕布拉起来了,父亲的床就成了舞台,我们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一阵“台”前,一阵“幕”后。我们演的是抓鬼子(从电影里学的),也唱歌(就是胡吼乱叫一阵)、跳舞(不不过是张牙舞爪地挥挥拳踢踢腿)……
这些都玩腻了,眼见得两手就要闲下来了,我们突发灵感,自创一些游戏来打发我们的童年时光。
我们最早的发明好像是“放炮”。这是受了电影的启发??那时我们经常走十几里的夜路跑到外村甚至外乡看电影,看的多是战斗片。回来之后就搞战斗演习,舞着棍棒在村里打打杀杀。为了弄出炮弹爆炸的逼真效果,我们在空地里挖五寸深的沟,再在沟里埋一条结实的棕绳,用土掩了,踏实,然后捏住绳子一端,憋足劲猛地一拉,此时一定有人在旁边配合着,以口技的形式制造爆炸的声响:“轰——轰——哗——!”随之而起的,是烟尘弥漫,土石乱飞,好像真有炸弹爆炸一样。那些扮演敌军的家伙,就顺势倒在地上不出气了,身上落满泥土。当然,都是装死。
后来,我们嫌口技模仿炸弹爆炸的声音不真实,决定另想办法。我们最初想的是放几颗鞭炮,但这种东西只有过年那几天才有,平时是找不到的。怎么办呢?不着急,我们又有了新的发明。是丑娃偶然发现的。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家里闲着没事,就在院坝里玩唾沫,他说他是这么玩的,先吐一口唾沫在石板上,然后拿一片棉花盖着,再去灶洞里夹一块燃着的火炭放在棉花上烧,烧着的时候,拿斧头一砸,就听“嘭”地一声响,跟炮响差不多。我们照着他的办法一试,果然如此——我们的爆炸声就更加逼真了。
既能“爆炸”又有响声,这种游戏,我们乐此不疲地玩了好此年。当然,那些年里村子一直都是乌烟瘴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