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把国歌唱响1500字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带着法国同学走下天安门城楼,我的心有点失落。刚刚还满怀骄傲与激情向他们指点着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却被他们的一个请求弄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好意思。其实那要求很简单,本杰明在用相机俯摄完令他吃惊的壮丽景色后,回头激动地对我们说:“给我们唱中国的国歌,好吗?”  
  和我同行的两位同学有点蒙:“在这里?”他们点点头:“对,就在这里。”我们迅速环顾了一下四周,羞涩地面面相觑。出于本能,我们不谋而合地将他们引到城楼拐角处一个看起来人最少的角落。面对他们的摄像机,我们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小声哼唱起来。我们小心地保持着一副平静的脸,好像很自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可当几个游客突然从我们视野里“蹿”出来时,我们的音量急转直下,几乎为零。  
  一路上就想着这事,脑子反复回放他们摄像机记录的情景:三个中国学生,站在朱红色的高大柱子底下,一脸的不自在。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一种“报复”,在西行的下一站——首博的伏尔泰像下,我们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对,就在这儿,给我们唱《马赛曲》。  
  站在世界历史展厅的墙边,他们三人面对着我们,互相把手搭在肩头,摆出一副团结无畏的架势,旁若无人,他们自始至终用高亢的歌声,把那段雄壮美丽的旋律唱到极致。笑容是法兰西的浪漫,歌声是奔流的塞纳河水,好像是面对着墙上同样微笑的伏尔泰,兴奋地向他宣称:“瞧!我们给外国同学,演绎了多么美妙的一曲民族之音!”  
  自然,展厅里的人们都对这帮异国朋友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个老大爷,驻足听完了整首曲子,点点头说:“嘿,唱得挺好!”虽然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唱什么,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心底里那个熟悉的旋律,在他们骄傲的表演中,正暗自流泪。于是,心情有点黯然。同样是国歌,为什么我们没有把它唱响,何况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难道是因为歌曲的风格不同?似乎不是。当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这曲莱茵战歌,曾让那支只有500人的法军怀着沸腾热血,一路向北,杀退外敌。同样,在民族危亡之秋,不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唤起千万中国人奋起反抗的意志吗?不就是田汉狱中一纸豪情,赋予我们一种前进的步伐与节奏吗?不就是五线谱上一粒粒蝌蚪,游出压迫,游出封锁,游出一个举世瞩目的新中国吗?  
  难道是因为我们不善表达?似乎也不是。上学的胡同里,骑车的男生戴着耳机,从身边飞驰而过,耳畔便闪过一阵流行伴唱;音乐课上,无论古典现代还是日韩欧美,同学们口若悬河的讲解都能把我引向一个个唯美动听的境界;校园里,新曲总能在第一时间被哼唱……  
  似乎真的很难解答。然而,我看到的是,学校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上,当雄壮的国歌响起的时候,有人交头接耳,而大多数人声音微小,恐怕自己的“神秘”之音被大众耳闻。  
  请问,我们在做什么?是在唱那首曾激励无数人冲锋陷阵的歌吗?感受到最危险的时刻里反抗的勇气和希望了吗?似乎没有。我们只羞涩于自己的音色,顾虑别人怎样看我们,或是只认为唱国歌太“傻”,哪比得上自己在潮流中的酷!  
  诚然,对音乐有自己的爱好无可厚非,但在那个战斗歌曲同样很多的年代,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能广为传唱,并最终被确定崇高的地位,必定有它独特的价值与力量。确实,世界上的国歌还有很多更动听的,像《神佑女王》、《金色的孟加拉》、《千年颂》……它们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和平礼赞,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它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正是如此,国歌才不易被潮流所湮没。不应该把国歌同个人所爱相比较,更不应把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本末倒置。在刷新率极高的时代,只有抓住民族不变的精神与动力,才不会让我们在对舶来文化欣羡的眼神中,发出“我是谁”的疑惑。纵使民族之间的性情可能不同,但我们可以像那些法国学生一样,想着历史,想着曾经追求的自由,想着未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