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音乐的故事3000字

2025-0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对于音乐,我绝对是个门外人,不过由于媒体的发达,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餐厅,都在放着最流行的歌曲。还有周围的众多对音乐歌曲热崇传播者,都让我耳濡目染地也多多少少的开始喜欢听一些流行歌。周杰伦的歌也是蛮有意思的吗,他的《牛仔很忙》唱出了年轻人的欢快与朝气。我是很喜欢听的,他的《花青瓷》还上了今年的春晚呢。

为了迎接红五月艺术节,学校组织了教师合唱队,本人虽是五音不全,但对于学校的活动还是全力支持,所以也报名参加了,其实我们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包括校长大人在内,人多唱得多有意思,也为我这等东郭先生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我们选的歌曲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和《微笑北京》,歌很好听,音乐老师在教我们学歌的时候我发现这歌谱里也大有学问,她一点一点的给我们讲,这个乐句怎么唱,如何处理渐强,渐弱,如何表达这首歌的情感,还有许多名词,我听着听着都入迷了,原来歌唱得好听,还有这么多道行,这么多听歌的人不知道的知识。对于乐理知识我知之甚少。学一首歌不是简单的会唱就行了,还要把它唱好,这就要有理论指导了。我原以为只有语文老师才会把一篇文章细细的解读,孰不知音乐老师也会把一首歌细细的解读。之所以能把歌唱好,正是因为有这些细致的解读,才能最终表现在声音上。

平时我们从网上选歌听,都选自己喜欢听的歌,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他的听众,歌友,用流行的词语说就是粉丝。歌者传情达意,才有那么多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爱情之歌,听者情满于怀,才有那么多如醉如痴,我为歌狂的歌迷。

原来我以为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歌,可是通过学习我才发现 “音乐”和“歌”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音乐的范畴比“歌”要大得多。会唱歌的人很多,但却不是人人都懂音乐。上美学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我却睡觉了,那个有上海口音的老师说我是个乐盲,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自己也许真的是个乐盲。不会唱歌,不会欣赏音乐。说到这想起上师范时的一个故事,音乐课要考试,唱一段试唱, 和大家一起唱时我也会唱,一人唱的时候,张嘴就跑了,这考试是没法过关了。考试前,老师说谁第一个唱给记80分,全班都没人举手,机会来了,我举了手,唱了一段跑调的乐曲,却得了80分,老师笑了,我也笑了,同学们也笑了,不会唱歌,我却第一个唱,还得了80分,奇哉怪也。      

本人还学过乐器,小号 ,学习很用功可是三连音却吹不准,总是吹成前十六拍或后十六拍。北京来的教授说,有的同学学习非常认真,可是有的曲子却吹的不好。我知道,自己真的不是个学音乐的料。后来,不学习小号,我把那把心爱的,我老爸用一车玉米给我买的,黄铜的,亮亮的,星海牌小号收藏起来。它是我学音乐的一个记念。那时我们的一个同学,他的小号吹的棒极了,每天在楼道里练习,把乐曲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我羡慕极了。更可乐的是,我这等人还参加了校管乐队,还和大家到外面参加演出活动。我滥竽充数的本事也不小吧。可是那个和蔼可亲,极会说故事的指挥老师虽然没有教会我演奏,其实也教不会,因为我根本就懂,(可以说我是表现音乐能力很差的人)但在那一年多的学习中我却爱上了音乐,喜欢上了听那些古典的音乐,在他的乐队,我学到的是兴趣,直到现在,一听到那些熟悉的乐曲,比如《拉德斯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打拍子跟着哼哼。也许那位老师并不知道,他让一个不会唱歌,不会演奏的乐队小号手爱上听音乐,爱上了那些经典也流行的古典乐曲。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什么都听,连听京剧也成我的爱好之一。

我这些年不经意的看了很多音乐家传记,买了很多磁带,CD,贝多芬的,莫扎特,肖邦等等他们的音乐,也收听电台的一些音乐节目,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爵士的还是摇滚的,各种流派各种形式我都听一听,不过我更爱听的是那些音乐访谈,对一些音乐人的采访。让我对音乐会有更多的理解。

每次合唱练习大家都很高兴,放开喉咙大声唱歌,歌声让我们很开心。不会唱歌的我仍然很卖力气的去唱,因为它让我体验到愉快。   

不会唱歌的人,却爱着音乐。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转载自:我和音乐的故事

季立秀

对于音乐,我绝对是个门外人,不过由于媒体的发达,音乐之声不绝于耳,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餐厅,都在放着最流行的歌曲。还有周围的众多对音乐歌曲热崇传播者,都让我耳濡目染地也多多少少的开始喜欢听一些流行歌。周杰伦的歌也是蛮有意思的吗,他的《牛仔很忙》唱出了年轻人的欢快与朝气。我是很喜欢听的,他的《花青瓷》还上了今年的春晚呢。

为了迎接红五月艺术节,学校组织了教师合唱队,本人虽是五音不全,但对于学校的活动还是全力支持,所以也报名参加了,其实我们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包括校长大人在内,人多唱得多有意思,也为我这等东郭先生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我们选的歌曲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 和《微笑北京》,歌很好听,音乐老师在教我们学歌的时候我发现这歌谱里也大有学问,她一点一点的给我们讲,这个乐句怎么唱,如何处理渐强,渐弱,如何表达这首歌的情感,还有许多名词,我听着听着都入迷了,原来歌唱得好听,还有这么多道行,这么多听歌的人不知道的知识。对于乐理知识我知之甚少。学一首歌不是简单的会唱就行了,还要把它唱好,这就要有理论指导了。我原以为只有语文老师才会把一篇文章细细的解读,孰不知音乐老师也会把一首歌细细的解读。之所以能把歌唱好,正是因为有这些细致的解读,才能最终表现在声音上。

平时我们从网上选歌听,都选自己喜欢听的歌,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有他的听众,歌友,用流行的词语说就是粉丝。歌者传情达意,才有那么多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爱情之歌,听者情满于怀,才有那么多如醉如痴,我为歌狂的歌迷。

原来我以为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歌,可是通过学习我才发现 “音乐”和“歌”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音乐的范畴比“歌”要大得多。会唱歌的人很多,但却不是人人都懂音乐。上美学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我却睡觉了,那个有上海口音的老师说我是个乐盲,这句话让我记到现在,自己也许真的是个乐盲。不会唱歌,不会欣赏音乐。说到这想起上师范时的一个故事,音乐课要考试,唱一段试唱, 和大家一起唱时我也会唱,一人唱的时候,张嘴就跑了,这考试是没法过关了。考试前,老师说谁第一个唱给记80分,全班都没人举手,机会来了,我举了手,唱了一段跑调的乐曲,却得了80分,老师笑了,我也笑了,同学们也笑了,不会唱歌,我却第一个唱,还得了80分,奇哉怪也。      

本人还学过乐器,小号 ,学习很用功可是三连音却吹不准,总是吹成前十六拍或后十六拍。北京来的教授说,有的同学学习非常认真,可是有的曲子却吹的不好。我知道,自己真的不是个学音乐的料。后来,不学习小号,我把那把心爱的,我老爸用一车玉米给我买的,黄铜的,亮亮的,星海牌小号收藏起来。它是我学音乐的一个记念。那时我们的一个同学,他的小号吹的棒极了,每天在楼道里练习,把乐曲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我羡慕极了。更可乐的是,我这等人还参加了校管乐队,还和大家到外面参加演出活动。我滥竽充数的本事也不小吧。可是那个和蔼可亲,极会说故事的指挥老师虽然没有教会我演奏,其实也教不会,因为我根本就懂,(可以说我是表现音乐能力很差的人)但在那一年多的学习中我却爱上了音乐,喜欢上了听那些古典的音乐,在他的乐队,我学到的是兴趣,直到现在,一听到那些熟悉的乐曲,比如《拉德斯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打拍子跟着哼哼。也许那位老师并不知道,他让一个不会唱歌,不会演奏的乐队小号手爱上听音乐,爱上了那些经典也流行的古典乐曲。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什么都听,连听京剧也成我的爱好之一。

我这些年不经意的看了很多音乐家传记,买了很多磁带,CD,贝多芬的,莫扎特,肖邦等等他们的音乐,也收听电台的一些音乐节目,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爵士的还是摇滚的,各种流派各种形式我都听一听,不过我更爱听的是那些音乐访谈,对一些音乐人的采访。让我对音乐会有更多的理解。

每次合唱练习大家都很高兴,放开喉咙大声唱歌,歌声让我们很开心。不会唱歌的我仍然很卖力气的去唱,因为它让我体验到愉快。   

不会唱歌的人,却爱着音乐。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