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木屐声》中,小娘舅的姿态就已潜在地出现,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日渐凸显。“小娘舅”的角色身份既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驯化,也不是幼稚浅显的孩童般会话,可以说“小娘舅”是一个年轻的成人,也是一个成熟的少年,他与外甥有着共同话题,同时又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生经验,时常帮助小读者出点子、指路子,与读者进行精神交流。这样一个值得信赖尊重的亦师亦友的小长辈,对读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
作家深知关爱往往比说教更能抵达儿童的心灵,充满魅力的小娘舅,始终贯穿在作品中或隐或显,他总能够贴近读者,敞开心扉娓娓道来,赢得小读者的信任和青睐。这种亦师亦友的叙述姿态是金曾豪的首创,也是作者提供给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角度,是他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大贡献。儿童文学读者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引路护航的“小娘舅”是他们的幸运。
“小娘舅”他不同于爷爷奶奶,不同于阿姨小姑,更不同于父母,也不同于老师,他在文学创作中自始自终的小娘舅姿态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
祖辈面对家族命脉的继承人,对于孙辈的爱护,通常是无所不容的,有时甚至忽略了对错观念,呵护至极的“隔代亲”常常带来过度的溺爱,不利于子孙的成长。阿姨小姑是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她们对于侄辈的爱大多是纤细的,温软的,柔和的,这种爱怜中更多透着一种柔软细腻的母性气息。而对于父母来说,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他们人生的成功杰作,父母对于子女的珍爱,通常是沉醉其中的欣赏,同时作为自身直接的理想寄托者,父母有时对子女的要求又是专制苛刻的,这种欣赏和专制都是非理性的,可以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形容大多父母盲目感性的爱。
老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身份赋予了他们责任和使命,他们对学生的关爱更注重是在教育和培养上,师生之爱是深沉的,常常伴随着严厉和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