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冷不冷看老祖宗的谚语是什么 春节天气冷不冷看老祖宗俗语叫什么

2025-01-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导语:春节是一年中大家最期待的节日,全国各地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风俗活动,而春节天气是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大家知道春节冷不冷看老祖宗的谚语是什么?春节天气冷不冷看老祖宗俗语叫什么?

  春节冷不冷看老祖宗的谚语

  1、八月十五火烧天,来年是个大天干

  如果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清晨出现火烧云的特殊天气,那么来年将是个大晴天,主要是说春节前后,容易出现干旱少雨的天气,春天出现干旱少雨这一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八月十五中秋节早上出现火烧云的天象,预示着春天干旱,太阳高照,这个春节期间不会太冷。

  2、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八月十五洒一阵”:是不是说明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雨水不大。“洒一阵”,也就是断断续续,滴上几个雨点,洒上一阵就停止了,那么会有什么结果呢?预兆什么天气。

  “旱到来年五月尽”:明显感觉到天气干旱少雨,时间比较长。这一天不下雨的现象,到了农历五月底。实际上到了仲夏时节,这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早已经进入多雨的季节,已经盛行东南风,空气湿润,带来了雨水。因此,这个谚语,主要告诉人们,来年春天干旱,春雨贵如油,点点滴滴都不能浪费。可见,这样的现象,预示着来年春节期间,也是艳阳高照,舒适温暖,天气不会太冷。

  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我们知道,八月十五是月夕,民间多是祭月、拜月和赏月,月亮是中秋佳节离不开的话题。而正月十五是灯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自然离不开灯。这句谚语相互对应,前句是条件,后句是结果。也就是说八月十五乌云遮住月亮,则预示正月十五雨雪霏霏。

  也有的谚语说:“中秋无明月,来年元宵雪”。谚语言简意赅,给出同样的条件和答案。中秋节这天阴天,挡住了明月,那么元宵节则是白雪飘飘而至。综上所述,八月十五阴天,预示着春节期间,天气阴冷,多是雨雪侵袭。

  4、八月十五晴,正月十五放光明。

  “放光明”:通常有两种寓意,一是说阳光灿烂,散发出光照,日头明亮,说明是个大晴天。二是说明晚上的灯光明亮,散发出亮光,预示着天气比较好,没有雨雪侵袭。因为民间元宵节的习俗是放灯、送灯和燃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谚语:“八月十五晴,正月十五放光明”。也就是说,如果到了八月十五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则到了来年的正月十五,同样也是个大晴天,阳光灿烂,灯节辉煌。可见,如果八月十五天晴,则到了春节期间,天气也是晴朗,阳光高照,天气自然相对比较暖和。

  5、八月十五雨,冬至节气晴

  常言道:“八月十五雨,冬至节气晴”。从二十四节气分析,八月十五是秋分节气,太阳在赤道附近移动,是昼夜平分秋色。而冬至节气,多是农历十一月十五左右,太阳已经到达南回归线,是夜最长昼最短。正好是一秋一冬,相互对应。如果八月有雨,到了农历十一月十五冬至时节,则天气晴朗。

  正如谚语所说:“中秋有雨,冬节晴”,我们知道,冬节也就是冬至,又叫冬节、日短至或者亚岁等等,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实,冬至时节也已经接近年关。可见,如果中秋佳节出现降雨,那么到了冬至时节多是晴天,也就是阳光普照,说明春节期间天气也不会太冷,是个暖和的冬天。

  春节传统风俗

  1、放鞭炮

  南方地区在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会放长长的鞭炮,谁家放的越早就代表谁家越勤快,来年更加顺风顺水。另外大年初一起,每一位第一次来到家中的客人,都要点燃一卦鞭炮。

  2、除尘

  南方一般从农历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屋里屋外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家家户户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

  3、祭祖

  南方很多地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祭祖先,人们会先去祖宗堂拜过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点上灯,烧好香,摆上丰盛的菜肴,由家中主事的家长带头,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烧香。恭请祖宗降临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有些地方还会给列祖列宗烧金箔纸钱。之后,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4、年夜饭

  南方有些地区的年夜饭是回到亲戚家吃饭,而亲戚家做的饭菜都必须凑够8、9、12道菜,必须有鸡、鱼、红烧肉,一方面这些代表着对客人的尊重,另外一方面你家可以凑越多菜式,说明你家的日子过得越红火。

  5、贴春联

  南方农村地区,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拿出早就买好的春联,有些人还会自己手写,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吉祥喜庆为主。另外还会贴上年画、门神等,对于乡下人来说,门神是必不可少的宝物,用意是驱除恶鬼,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