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的24节气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古人指导农时的工具。最近小编有一些朋友想学习一些关于节气的知识,那么,大家清楚24节气是什么意思?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24节气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意思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二十四节气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各个节气如何养生
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于24节气同样紧密相连,24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节气阐述养生观点。
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饮食规则,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春季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选择一些揉肝养肝,疏肝力理气,草药和食品,草药和枸杞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葱,香菜,花生等灵活的进行配方选膳。
清明,饮食规则,清明又称寒食节,即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饮食调摄方面,需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需减少甜食,多吃瓜果蔬菜,在降低摄盐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类食品。
立秋,立秋时节的饮食,可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如大麦,黑豆,鸭子海带等,饮食调养时宜多吃具有健脾益肾补肝,消暑生津功效的食物,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蓝花,苦瓜水蜜桃等。